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南京大学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顺利入选,并将于2024年正式开始本科招生。
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南京大学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顺利入选,并将于2024年正式开始本科招生。
系统学习“智改数转”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慧敏、复杂工程管理系副系主任刘帆带来详细解答。
1、为什么要开设“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
当今时代,大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人工智能成为重要的通用技术。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市场的冲击,国家要求企业要进行智慧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即“智改数转”。
在这个背景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运营管理人员、软硬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已经难以解决企业在“智改数转”时面临的复杂系统管理问题。它们需要的是既懂工业智能技术,也懂系统集成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落实到专业层面上,需要自动化专业与工业工程专业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2、“工业工程”和“自动化”到底是学啥的?
工业工程是探究各种复杂系统如何有效运作的科学,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各类复杂系统管理中的优化决策问题。
自动化是探索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自主运行和智能化的科学,它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各类系统中的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问题。
3、双学位班如何培养?
作为管理学和工学交融的专业,智能系统集成双学位班采用1+3+4的培养体系。
1是指我们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工业智能技术与系统集成思维的“技术+管理”复合人才。
3是指我们的三大育人特色,即交叉融合、实践驱动和育教融合。
4是指我们培养体系的四个重点内容,即进阶融合的课程培养体系、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体系、育教融合的五位一体体系和全球化视野提升计划。
4、介绍一下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的课程开设、实践实训等情况。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囊括了数理类课程、算法类课程、编程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等。为把这些课程融合在一起,我们进一步设计了进阶融合的课程培养体系,以实现从理论基础,到方法技术,最后到应用实现的全程进阶培养。
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构建了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体系,为学生准备了“国-省-市-校”四级一体化实践平台,在实践平台之上,面向工业现代化场景,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制学习为特色,创设产教深度融合的多样化进阶式实践实训新范式新体系,实现“一生一项目”,既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又融入自主学习精神和团队协作的浸润式培养。
构建育教融合的五位一体体系是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的第三个培养特色。突出育教融合,建立“工业工程+自动化+行业专家”三导师制和朋辈导师制,提供开放综合育人平台和体系,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引导培养。目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是单学科内真正实现交叉融合培养的唯一且做得充分的单位。
5、介绍一下今年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的招生情况。
智能系统工程实验班创建于2022年,过去两年实验班均是通过二次选拔方式面向全校当年3000+新生招生,每年录取优秀学子20名。今年,智能系统集成实验班将第一次面向高考招生,在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湖北、湖南、吉林、江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天津、新疆、云南等17个省份(自治区)投放了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6、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学院毕业生起薪高、竞争力强,就业重点地区为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主要去往华为、字节跳动、宁德时代、华泰、中兴、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物流供应链及高新科技行业。
优秀毕业生曹一然,2010年考入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2014年继续在本专业攻读工业工程的硕士,硕士期间在美国普渡大学进修,获得供应链管理的硕士双学位。目前在上海杉数科技公司,作为供应链解决方案负责人,从事以运筹优化数学建模和AI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为主要业务方向,帮助制造企业、零售企业、物流企业等,去解决供应链的优化和决策的问题。服务客户涵盖20多个行业超过百家的龙头企业,如京东、雀巢、好丽友、小米、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富士康、南方航空、国家电网等。
优秀毕业生石媛媛,2011年考入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自动化专业,2015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攻读电子及计算机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 机器学习及其应用在智能电网,物流以及机器人系统,曾获由MIT颁发的学术新星奖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校对 盛媛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