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在即,只要科学备考,做到每日查漏补缺,知识点逐一过关,加强审题与答题的训练,每人都应该有所作为,也一定会有所作为,以下就如何备考谈几点建议。
作者简介
章夕栋,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数学备课组长。
2019年高考在即,只要科学备考,做到每日查漏补缺,知识点逐一过关,加强审题与答题的训练,每人都应该有所作为,也一定会有所作为,以下就如何备考谈几点建议。
一、读《考试说明》,制定查漏补缺计划,重点知识逐一过关
考前两周,考生应重读一遍《考试说明》,弄清了解、理解、运用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全面梳理知识点,逐一查漏补缺。深化理解知识内容,逐步形成对重点知识的认识与深层次的理解,全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制定全盘复习计划,如立体几何中线面关系的复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证明线面关系的定理有哪些?怎样规范定理书写的格式?
近期模考试卷是怎样考查的?
具有代表性的试题是否全部过堂,它与课本中哪些例题或习题有联系?
前期复习过程中涉及相关内容时自己完成情况如何?
临考前还需提醒的地方是否做了摘录?
再做几道题测试一下,增强信心!
总之,高三一年我们做了大量的练习,要加强整理、归类,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特别是错题,要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寻找类似问题动手做一遍,留下深刻印象,对提高解题能力和考试成绩大有益处。
二、做“基础题+熟题”找应试感觉,回归课本,知识点不留空白
三次数学模拟考试的成绩牵动着我市每一位考生与家长的心,这几份试卷相对容易,但仍有少数学生的分数不太理想,易产生焦虑与不安。如何让临战前紧张的气氛相对轻松一些,最好的办法是做基础题、做熟题,找成功的感觉!三基小题+中档题训练是考前的必做内容,适当的练习能保证答题的速度,也能不断激发解题的灵感。
回归课本,弄清自己原本比较模糊的概念,通过理解记忆相关公式和法则,确保知识点不留空白。综观江苏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主要特色是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适当改编、重组或变式、拓展形成。回归课本,做一做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联系近期的综合训练,进一步认识课本中的重要例题、习题经适当变形、改造或整合后,所包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提升自身的理性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数学考试安排在下午,考生平时复习数学和独立做题的时间应比较多地安排在下午时段。
三、悟“通解通法”,练夺分“技巧”,养成审题、答题好习惯
我省高考历来注重考查学生“通解通法”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复习中要对常见解法进行归类,如概率、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最值求法、定值证法、数列求和、三角化简求值等都有现成套路,要善于运用模式识别的方式将新问题转化为熟悉或相近的数学问题。
高考是限时限量的选拨性考试,对于花了3-5分钟还没有任何思路的题应大胆放弃,用解答“A题”的时间来完成“B题”,要知道在考场上失去时间就是失去分数,夺分“技巧”也是逐步养成的,如:先易后难多拿分;填空题中的难题大胆猜测,巧用对称,四两拔千斤(注:前两年江苏高考11-14题中个别题目特殊解法明显优于直接计算);解答题中的定量问题由特殊到一般寻求突破;证明题依据不足时跳小步向前移。
最后的冲刺还需在审题与答题上精心打磨,审题要学会解题前的“初审”,解题中的“续审”,解题后的“终审”即复查,要将审题贯穿整个解题过程。
1. 细审条件:审出题目的显性条件、隐性条件、附加条件,建立条件与结论间的实质性联系,为解好题打下基础;
2. 咬准目标:从分析目标、挖掘目标入手,沿着目标,执果索因找出解题思路,搭起解题桥梁;
3. 联想类比、构造转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可以连接生疏问题与熟悉题型,从而沟通条件与结论的联系,通过构建辅助问题建立条件与结论之间的中转站,可实现由条件向结论的转化;
4. 严密规范:严格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求解,解题格式尽量与课本范例吻合,会做的绝不跳步,尤其是15,16两题对于规范书写的要求相当高,每年都有高手在这两题出现严重失误;
5. 审题要慢,答题要快:平时就要学会慢慢地审题,从题设中尽可能获得从何处解题、向何方解题的信息与启示,这是审题要慢的精髓!答题要快体现了争分夺秒的意识,容易题目边想边写节省时间,书写简明扼要,有条理性,快速规范,要写出得分点。解后再审是解题的最后环节,特别是对求参数取值范围等数学问题特别有效,检查区间的开闭,平方与开方,多解或少解,使解题过程更加完备。
总之,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高考时要做到有自信心,保持平和心态,把握全局,由易到难,沉着应试,注意审题,细心计算,避免无谓差错,发挥应有的水平。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