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会在7月之前陆陆续续地结束,很多同学已经准备好了100种方法来放松自己;而有些同学可能依然没有放下学习的重担。
中考会在7月之前陆陆续续地结束,很多同学已经准备好了100种方法来放松自己;而有些同学可能依然没有放下学习的重担。
无论你是哪一种,都要相信自己,努力不会白费,胜利属于自己!
中考是初中阶段的终点,但终点同时意味着新起点。进入这个暑假,其实已经等于迈进了高中大门。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变化,初中的知识相对浅显,重视知识的结果。
而高中更重视知识内在联系和其形成过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要融会贯通,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关键。
初中升高中思维变变变
小升初、初升高,不仅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在学业上也有了重大转变。学习进度、方法、习惯、心态等方面都将发生很大变化,那么各科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如何做好各阶段的衔接,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暑假里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1、数学
抽象、理性、更复杂,扔掉模式补好基础。
高中数学内容抽象性、理论性更强,尤其是在高一代数中,首先碰到的就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使一些初中数学很好的学生难以适应。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进,初中数学要简单些,按一定步骤就可解决,而高中数学的解题更复杂,要求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知识内容有所增加,学生在同样时间内掌握知识的工作量要明显增多。
2、语文
量大、面广、有深度生活,处处有语文。
选文上的区别: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很大区别。初中语文的选文较简短,到高中不仅长度加长,深度也明显增加,有时甚至要从哲学、人生的角度来解读,因此不能再以初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须在个性化体验、感悟和审美上加强,因为高中生接近成年,应具备这种能力和修养。
文言文的区别:初中的文言文大多为浅显的、有哲理性、有情节的小故事、寓言、短诗、散文,而高中的文言文则是长篇人物传记和论述文章等,需要有较强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作文的区别:中考作文一般只要求不少于五六百字,而高考作文要求在800字以上,从中明显看出初中作文和高中作文在思维广度和深度上的区别。现在高考中常出现犯思维幼稚病的作文,因此高中生必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学会成长,对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扬弃。
3、英语
边学边用,课外功夫创造语言学习环境,不要仅仅依赖课本。
高中英语的课文只是给你一个范本,大量的要靠课外阅读,要将课外的泛读和课内的精读相配合,进行自主学习,因为英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用出来的。好奇心减少。初中学生刚接触英语,比较好奇,上课时经常表现踊跃,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但到了高一后,由于年纪的增长,学生渐变沉稳,大多不肯在课堂上直接表露,因此要注意在课外积极准备,充分利用好课堂中的训练。
4、物理
更深层次的研究注重定量分析。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是一个知识体系,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注重定向性分析,高中物理是更深层次的研究,注重定量分析。高一物理是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初步形成的学习阶段,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规律、基本的的方法都需要通过一个衔接来掌握。衔接班应该更加注重掌握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对基本的知识结构、零散的知识点都应有所掌握。
5、化学
高层次的学习循序渐进
高一化学是继初三化学后的高一个层次的学习,高一化学的学习是整个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在学习时需要做到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基础知识及应用。注意知识衔接的同时,要加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掌握。
6、生物
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践结合生物学知识
多应用,多思考高中生物既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要求精准地记忆。要想学好生物,必须先对生物有个很好的认识,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高中生物的学科性质极其特殊,不少同学说高中生物算是理科中的文科,大量的概念、定义、生物学现象都是需要记忆的。
而对于学生来说,所谓的“记忆”就是“背诵”。殊不知,生物的记忆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来,这个时候结合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没有活跃的思维,生物很难学透、学精。换句话说,就是背下来的东西更要学会融汇贯通,知道如何去处理,去综合。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