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炉,几家欢喜几家忧。
有人研究了高考状元们的“身世”,得出来的结果也很扎心。
“教育,说到底就是拼爹妈。”
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两天,各个省份的高考成绩都已公布,不出意料,今年的状元们依旧自带“主角光环”。
被清华录取的安徽状元郑辰筱,父亲是警察,母亲经商。小姑娘曾在美国留学,暑假还计划着去希腊旅游。
以总分734分刷新河北高考历史记录的孙浩宁,爽朗帅气,高中就读于北京大学博雅计划里排名第一的石家庄二中。
浙江状元张楚衣,是学生会主席、校刊主笔,弹得一手漂亮的钢琴,还荣获过“瑞安市十佳学生”的称号。
才子佳人,风采各异。
有人说,步入社会之前,高考是唯一一个相对公平的的选拔手段。但,每个孩子在参加高考前接受的教育,却是大相径庭。
在之前刷爆全网的“极限六问”中,有的孩子在听完问题后自信洋溢地一步步迈向终点,有的孩子垂头丧气盯着自己还停在原地的脚尖。
就像黄渤总结的那样,走到终点的孩子之所以能站在这里,和他们的自身努力并无关系。
超越同龄人的起点,源自父母为他们创造的优势。
“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用了5年时间,记录了4771位本科生的家庭背景和入学前后经历。
这些本科生分别来自北京的精英大学(北大、清华、人大)、211大学以及非211大学。
调查显示,精英大学里80%的学生,都来自省级或国家级重点中学,只有16%来自市县级重点中学。
追溯到家境,层级分化就更加明显。
就读于精英大学的学生,有30%来自富裕或者富人家庭,而211大学和非211大学中,家境算得上优渥的只占18.6%和14.6%。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家庭对他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最开始的受教育水平,到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些家境好的孩子,早已经甩了其他孩子不知道多少条街。
教育,说到底就是拼爹妈。
你若是穷苦之辈,就很难让孩子能够接受一流的教育;
你若是鲁莽之夫,就不会有一个温文敦厚的孩子;
你若是懒惰浮躁,你的孩子也只会好高骛远;
你若是光有钱没文化,那你的孩子注定不会成为真正的贵族。
你的格局,决定你孩子的高度。
有位学者曾组织过一场活动,他邀请了几十位在教育孩子上受困的父母,请他们认真思考自己和其父母性格的优、缺点,并客观地在纸条上一一列举出来。
当人们冷静下来,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时,他们发现,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与其父母的相似度简直惊人。
回过头再看看自己的孩子,面对的仿佛就是童年时期操蛋的自己。
家长是过去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家长。
也许你不愿意承认,可事实上,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深入骨血,你的孩子无法摆脱你的影响,他们的行为里永远藏着你的影子。
有则笑话如是。
说有个孩子在学校,总是因为一丁点矛盾就和同学打架,被叫了家长。
孩子他爸一到学校,二话不说抡起巴掌就开打,边打还边说:“你个兔崽子,到底跟谁学的,遇到事儿就不能不动手吗?”
笑罢,想起之前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对有位老师说的话印象深刻,他说,你孩子在学校的样子,就是你的样子,我看到孩子就知道你们的家庭。
一句话,醍醐灌顶。
访谈节目《面对面》里,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应该努力去把自己变得更好,在他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有爱也有尊敬,可以从你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品质。
豆瓣上有个十万多成员讨论的小组,叫: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
这名字乍一看言辞尖锐,大逆不道,但其实这里都是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人,有高中生,有大学生,甚至还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他们在小组创建宣言里面写: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我们不是不尽孝道,只是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束缚和戕害。
帖子不抨击、丑化父母,只是平静地叙述事实。
@蝶语:我妈是农村妇女,小时候,我就是在我妈的谩骂和侮辱中长大的。她骂我烂货、贱人,不堪入耳,却又无力反击。长大后,我变得刻薄,时常也对她口出脏言,我可能不配得到爱。
@ZYH:我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他们为了逼我多与人交往,常说我以后结婚的时候没有朋友来帮忙,甚至家里办白事也不会有人理睬,这句话像诅咒一样压在我心里,想哭。
@winetsui:当我妈跟我埋怨自己不容易的时候,我想我们的关系是和解了的。但她留在我心里的伤疤还在,以至于现在我的女儿一让我生气的时候,我脑海会浮现很多骂人的话,我瞬间明白,那都是我妈小时候骂我的词。
知乎上有个网友评论,这个世界有很多愚昧、贪婪、歹毒、心胸狭隘、狡诈多疑、好高骛远、胆小怕事、暴躁鲁莽、仗势欺人的人......难道他们做了伟大的父母,这些劣行和缺陷就一夜之间消失了吗?
并不会,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自己孩子面前最真实地展现着,身体力行地传递着。
很多时候,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你什么样,你孩子就什么样;你的眼界,决定着他迈出的脚步;你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画笔。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做过一次演讲,他说:
“我的父亲是个木工,是个专家。有时候帮别人架大梁,人家都请他喝酒,一喝高兴了就不收钱。
因为往家拿不回钱,我母亲就和我父亲打架,但我父亲从来不还手。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任何时候都不伤害我的母亲。
而我母亲带给我的东西更多,有次下暴雨,我们一家四口人把邻居家晒着的玉米、稻谷全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们家的时候才发现那些稻谷全淋湿了。
我的父母不识字,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准则。”
孩子在18岁之前,家庭教育的影响比例超过60%,而学校的教育只占30%,剩下的那不到10%,来自社会教育。
当你的孩子无事生非,调皮捣蛋,别人不会说老师没教好,只会说“这个孩子没家教,有其父必有其子”。
东野圭吾在《时生》里写道,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都只能尽量打好它。
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父母的寒门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前程。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独立自强的人,那也请你不要甘于懒惰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