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部署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发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号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开展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实践,努力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的高素质人才。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学校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来抓,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引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立学生之德。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实效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坚持“三化、四转、五注重”工作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引领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其中“三化”即“精准化、精实化、精品化”工作导向,“四转”即实现内容供给由“大锅饭”向“分餐制”转变、话语体系由说教式向启发式转变、教育方式由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变、传授形式由单向式向互动式转变,“五注重”即注重思想引领、学生主体、实践养成、文化育人、多维关爱,赋予学生点对点、线连线、心贴心的教育指导。
加强思想引领针对性,立教师之德。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大先生”,从“大国良师”到“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对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回信,鼓励全体教师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这是教育家精神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入实施“思想引航、党建强基、制度固本、实践力行、典型示范”五大工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师风、育人能力一体化提升,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用好用活“三全育人”重要载体
“三全育人”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大创新举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彰显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契合新时代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法论。北京科技大学作为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突出队伍、机制、标准三项关键任务,重点实施“共识、融入、协同、评价”四个攻坚行动,努力构建“五育并举”一体化思政育人新格局,精准有效调动各类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实施“共识攻坚”行动,汇集思想合力。认识决定行动,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是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先决条件。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学校坚持全校师生周四下午集中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开展全校性“三全育人”大讨论,引导全校教职工广泛形成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二是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打造由10位院士领衔、1600余位专任教师组成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围绕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辅导、规划引导、科研训练等开展全方位全程指导,引领老师既能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本领,又能启迪学生心灵、影响学生德行。
实施“融入攻坚”行动,催生内在潜力。教育之美在于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在与学校各项制度和工作有机融合,积极推行浸润式教育。一是融入制度建设。将“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学科规划、管理服务等制度体系,作为学校二级单位和干部履职的重要内容。二是融入日常教育。将“三全育人”工作要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深入开展党支部“红色1+1”共建“助学零距离”“党建进宿舍”等精品项目,夯实学生党建引领功能。三是融入“课程思政”。将工作要求融入思政公开课、学科思政讲坛、课堂思政三个层次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深度融合。四是融入大学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点实施“馆、册、片、书、剧、景、节、展、网”九个系列的文化展示工程。
实施“协同攻坚”行动,注入多元动力。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在于打造多元协同的育人队伍。一是搭建“一组三类多支队伍”沟通机制。在学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建立一二课堂“教辅结合”、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汇聚专业课教师和思政、管理、离退休等队伍育人合力。二是构建校企、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家校长期联络机制,协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广泛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以提升领导力为核心的“励志计划”和红色教育为核心的“求实计划”,积极推动与社会、企业协同育人。三是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每年编写毕业生就业白皮书,强化招生培养的评价和跟踪。
实施“评价”攻坚行动,激发创新效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三全育人”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学校科学构建贴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促进师生投身改革创新的原动力。一是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荣誉体系。设立涵盖人才、科研、教育教学、党建思政、服务管理五类年度专项奖,开展“感动北科”年度人物和师德榜样(先锋)评选等活动。二是重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突出“知识+能力+道德”导向,在全国高校率先推行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青年成长助力工程”,全面打造“红色课堂”“行走课堂”“生态课堂”“分众课堂”育人体系。三是创新打造“三全育人”工作指标体系。率先在全国高校制订学校版和学院版《指标体系及测评细则》,进一步细化建设标准和指标任务。
突出“钢筋铁骨”育人特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均对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配的拔尖创新人才做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内两次给北京科技大学回信,对学校提出了“坚持特色、争创一流”的殷切期望。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紧跟国家战略、紧扣区域发展、紧贴行业需求,构建起以钢铁精神为内核、以“四梁八柱”为支撑,以共同体八项联合育人行动为抓手的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
凝练“钢铁精神”内核。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校7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钢铁强国、科教兴邦”为己任,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精神文化和优良传统,学校推进实施钢铁精神探源工程,深入挖掘钢铁精神内涵,做好钢铁精神理论内核、时代价值和实践特征的研究阐释。
铸牢“四梁八柱”根基。学校将钢铁精神价值内核贯穿于课程主渠道、日常主阵地、实践主平台、育人主力军,通过搭建“四梁八柱”,画好“钢铁思政”同心圆。一是筑牢课程主渠道,打造“钢铁金课”。推动思政课提质创优。打造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立体化教学、“数字马院”信息化平台“三张名片”;推动“课程思政”融合增效。打造以院士领衔的“大国钢铁”公开课、学科思政论坛、课程思政示范课为主的三层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二是夯实日常主阵地,孕育“钢铁摇篮”。“浸润式”强化教育引领。突出“精准化、精实化、精品化”导向,打造近小实亲的品牌育人项目,在新生引航、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方面形成特色和品牌,“多维度”繁荣钢铁文化。建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展室,形成“一馆一室多展厅”场域育人共同体。实施九个系列“钢铁文化”展示工程,让钢铁文化成为校园流行文化。三是用好实践主平台,锻造“钢铁意志”。用好社会实践“传家宝”。学校率先把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程,构建“大实践”育人模式;将锻造学生钢筋铁骨和钢铁意志作为教学目标,增设体育课程,新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硕士点,开展“钢筋铁骨·体悟北科”体育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四是集聚育人主力军,挺立“钢铁脊梁”。实施“一生双师百企千人”人才培养改革,积极回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设立“钢铁脊梁班”,选派学生到企业学习,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发起成立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联合75家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参与,联合打造校际、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
实施“钢筋铁骨”联合育人行动。学校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发挥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和校企合作力量,实施八项“钢筋铁骨”联合育人行动。一是“钢铁报国”三尺讲台育人行动。探索“钢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效路径,联合打造推广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政“金课”。二是“钢铁脊梁”社会实践育人行动。共建共享实践育人基地,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品牌项目,让学生走入钢厂,让工匠走进课堂。三是“钢铁精神”文化浸润育人行动。充分挖掘文化积淀,以特色文化浸润学生、以精神力量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增强对钢铁行业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四是“钢铁家园”资源集聚育人行动。高质量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合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基层治理和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五是“钢铁智链”科研赋能育人行动。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方式载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迭代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项目式推进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协同。六是“钢铁新秀”产教融合育人行动。示范推广“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开展招生培养、开设课程、科研攻关等。七是“钢铁人梯”乐教爱生育人行动。充分发扬老教授“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推进校际、校企师资人才交流互鉴成长。八是“钢铁之路”就业创业育人行动,促进校企间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助力学生优秀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
(作者:武贵龙,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