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省考大多数省份扩大了公务员招录计划,部分“扩招”力度很大。
本周末(2月25日),27个省(市、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进行2023公务员考试笔试,包括受疫情影响延期的广东和山东省,为以往最大规模联考。从整体招录情况来看,2月25日举行的公务员考试笔试的省份共计招录168476人,比去年增加24729人,涨幅为17.2%。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分析称,此次考试呈现出“扩招”,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以及“照顾”应届毕业生三大特点。
广东“扩招”人数最多,甘肃涨幅最大
数据显示,2023省考大多数省份扩大了公务员招录计划,部分“扩招”力度很大。从整体招录情况来看,2月25日将举行公务员考试笔试的省份共计招录168476人,比去年增加24729人,涨幅为17.2%,有24个省(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录人数高于去年,仅有3个省份比去年略降。
其中,招录最多的是广东省,招录18258人,几乎接近两万,比去年“扩招”2457人,也是“扩招”人数最多的省份。涨幅最大的来自西部省份——甘肃,今年招录4249人,比去年增加了2364人,涨幅接近80%。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从招录规模来看,多数省份2023年度公务员的招录规模都有所扩大,部分省份扩招增幅为50%。
对于“扩招”的原因,汪玉凯分析称,一是就业形势严峻,年轻人失业比例高,增加招录人数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据悉,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是因为疫情影响,公务员考试虽然还正常进行,但可能存在自然减员情况较多,包括退休、离岗等,库存一些岗位使今年招录人数比往年明显增加,特别是相对偏远的省份,增加比例更高。“实际上我们国家对公务员的编制有严格控制,只有退休或者各种原因调离,岗位空出来以后才能招收,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汪玉凯说,今年有些地方招收公务员大幅增加,并不是国家增加了行政编制。
汪玉凯同时表示,现在报考公务员整体热度较高,反过来看,就是说其他方面就业压力大。“如果民营企业、外企、国企,这几个渠道吸纳就业人数不能增加,公务员考试在确定招录规模的时候,也会分析国家整体就业形势,最大限度地增加招录数量。”
时间安排、招录条件上对应届毕业生予以“照顾”
除了“扩招”,各省公务员招录在招录条件设置上还对应届毕业生给予了照顾。
中公教育研究院专家李茜介绍,2023省考大部分地区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比较宽松,而且还拿出部分职位限定应届生报考。
比如,2023甘肃省考仅限应届毕业生报考的有2208人、1866个职位,占总人数的51.69%、总职位数的51.41%。2023贵州省考有1049人、767个职位仅限2023届高校应届毕业生报考。2023湖北省考安排4406个计划专门招录2023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80%以上的职位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可以报考。
此外,为促进高校毕业生早就业、稳就业,2023各省公务员招录工作提前启动,录取工作将与高校毕业生毕业时间相衔接,2月份结束笔试,拟于4月—5月组织面试,预计在毕业季完成录用审批,保证应届毕业生无缝就业。
招录计划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
从各省(市、区)的招录政策和岗位分布情况来看,县乡级基层岗位占比较大。李茜表示,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招录坚持重视基层的导向,招录计划重点向县、乡基层岗位倾斜。
比如,2023辽宁省考县(区)级单位招录3797人,占总人数的50.68%,招录2990个职位,占总职位数的48.53%;乡(镇)级单位计划招录1707人,占总人数的22.78%,招录1628个职位,占总职位数的26.42%。县乡级基层单位的招录人数比例达到73.46%,职位数占比达到75%。
同时,基层招录机关单位,尤其是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机关职位结合实际采取了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进一步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
比如,河南2023年度全省计划录用公务员9134人,其中34%的职位不限制专业,98%的职位不要求基层工作经历,对2023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报考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
云南省考提出,对于艰苦边远地区的招考职位,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
汪玉凯表示,国家现在大的政策是将管理重心下移,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到基层,应对社会治理、城市城镇管理提升的需求,这是国家治理方面的结构性调整。“招录向基层、边远地区倾斜,也是国家就业导向的引导,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到基层创业,能够到比较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