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河南驻马店西平县一小学老师的一封“辞职信”上了各大网站的热搜。写信的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写辞职的原因是因为把学生默写古诗词的成绩发家长群,引发家长的不满。她说,“没有考虑到个别差...
今天,河南驻马店西平县一小学老师的一封“辞职信”上了各大网站的热搜。
写信的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写辞职的原因是因为把学生默写古诗词的成绩发家长群,引发家长的不满。
她说,“没有考虑到个别差生和家长的感受及自尊,给个别家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家长早上声称要我去登门道歉,如若不然就把我告到西平县教体局。我很惶恐,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不能胜任四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故申请辞去。”而在信的最后,这位老师又进一步表示,自己已经心生魔障,不适合再在校园里和孩子们在一起。
此前,这位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有家长要求老师登门道歉,还威胁要去教育局投诉。事后,老师在家长群里发了一则公告:
这封辞职信被曝光后,网友迅速对此展开了讨论:
老师可以适当惩罚学生,
太把自尊当回事的往往是家长本人
@赵留安:
这个世界,最不应该被苛责的是老师,最不应该被娇惯的是孩子。小错就管,才能大错不犯。让老师管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和保护……
@小驿哥
“看到这样的事情,有些无奈。我们没有资格评判对错,只希望在‘六一’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为了孩子,双方能放下心中的执念,彼此理解、包容。除了事件双方外,群里的家长们、学校的同事们、还有教育主管部门,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当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会不会有《多所小学因无人愿做教师而停课》的新闻?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L
此刻,看到如此新闻,心里不由得一震,也该深思深思,坚守着这个职业,希望和未来到底在哪里? 都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老师三方面相结合,可没有了信任,只剩下了苦苦相逼,最终害了谁?!
反对老师支持家长方:
老师把成绩公布在家长群,
实则是把惩罚的任务甩给家长
不少网友对“家长群”的存在深恶痛绝
@天道酬勤
现在教育好像都成家长的事了,那还要老师干啥?白拿工资吗?如果在课堂上把知识都教会,多辅导差生,还需要辅导班吗?为自己班级办辅导班的老师,你扪心自问一下,到底目的何在?
@金隽_寒蝉鸣泣之时:诚然,家长有错,但是老师话里话外不乏讥讽意味。
@馨馨:现在补习班增加了家长太大的压力。孩子的作业家长检查签字,请问老师干嘛呢?你看着你的学生交上去,全是对号的作业,你知道你的学生哪里没学好,没掌握好吗?为了让老师不放弃自己的孩子,家长给老师送礼请吃饭已是正常现象。
@来去自如:现在老师被家长无法理解,其实老师也是替个别背的锅,俗话说,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就是个别人把老师形象毁了
看到这样的事情,有些无奈。我们不去评判对错,只希望双方当事人能理智的看待这件事情,彼此理解、包容。
一位资深的班主任曾说:“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当孩子长大,进入到了校园之后,教育孩子就不仅仅只是家长的责任了。这时候,老师开始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很多家长希望老师能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但事实上,教师很难像家长一样对待每个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家长除了要把孩子交给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和老师沟通。
如果家长善于和老师沟通,那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会更有效率,效果也会更明显。孩子成绩不理想?孩子学校里遇到挫折?家长们听了心里着急,其实老师也很着急,但是,家长光着急也没用,重要的是,要怎么和老师配合,怎么和老师沟通。
家长和老师该如何沟通配合呢?
我的建议是:多一些理解,多一份从容,多一分等待。
集体沟通时,教师要注意些什么?
在网络时代,很多教师都建立了家长微信群,以便和家长实时沟通。这是典型的集体沟通方式,相比个别沟通,集体沟通蕴含的学问更大。
曾国藩曾说过:“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在家长群里,应多采用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努力和成绩给予表扬,而不是批评孩子不努力。因为对犯错误的人来说,被当众批评带来的激励作用甚小,所造成的伤害却很大。
在家长群中还可以分享教学进度。许多家长抱怨无法从孩子那里听到“实话”,不知道教学进度和学习任务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在家长群中分享教学进度和学习任务要求,这无形中延长了教师的手,使得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更加“亲密无间”。
孩子的成长好比一面多棱镜,可以折射出家庭的养育、学校的教育以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达成共识,家长和老师应该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形成教育合力时,孩子自然会展现闪耀璀璨的光芒。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