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在科创园区”

:2025年03月27日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罗志江和同学们长期浸润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专注于实战项目。

深职大与深圳科创学院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培育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我们的课堂在科创园区”

罗志江有时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大学,而是在高新企业“上班”。

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未来技术学院)罗志江和同学们长期浸润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专注于实战项目。

前不久,罗志江团队在快递物流行业调研时发现,山路运输存在安全隐患,仓储物流效率不高。“智能小车”是学院工程原理课上的团队合作项目。他们希望借此项目做出一辆精准探测周围环境的“智能小车”,为破解山路运输难题提供方案。

他们尝试了超声波等多种技术,但“智能小车”仍难以精准探测周围环境,反应速度和精度也达不到预期。他们到附近的公司求教,并参考企业的激光雷达技术等,对“智能小车”周边环境进行实时建图,从而让“智能小车”实现精准避障,提升运输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2021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深圳市南山区政府、深圳科创学院创建了未来技术学院,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专家李泽湘担任创始院长。未来技术学院结合大疆等高新企业的人才培养经验,开展新工科教育改革,助力培养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产品经理、工程师,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走进这所学院,采访其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的探索与实践。

打破校企边界,在真实工程、商业环境中浸润成长

“我给很多刚毕业的工程师做培训时发现,他们对产业实践缺乏深入思考,对很多行业广泛应用的新技术缺乏了解。”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冬军曾在大疆等公司任职,经常为新员工做培训。

这触发了张冬军的深思,工程师培养端与产业需求端之间为何存在鸿沟?

“当前现代技术、产业快速迭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端更需紧跟产业端变化,努力与产业深融互促。”在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文首文看来,这需要应用型高校改变相对独立的传统育人环境,打造与产业发展同步成长的师资团队。

未来技术学院将培养环节前置,倡导学生在工程、商业实践中观察、学习和融入。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在校园中,而在南山区云科技大厦。学生拾级而上,便能直接访问云鲸、广和通等高新企业。大厦旁就坐落着石头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传音控股和优必选科技的总部大楼正拔地而起。

处于硬科技企业的生态圈中,学生随时随地能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气息。“每天都充满挑战和新鲜感。”罗志江在中午吃饭或下楼喝咖啡时,周围热议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创业项目、仪器优化等。

虽然这给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文首文认为,利远大于弊,“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商业环境中浸润成长,将来上岗后能迅速‘上手’”。

为力求模拟真实企业的运作环境,未来技术学院正将传统标准化训练的实训室,升级为“产品设计制造的支撑体系”。学生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设计、制造非标准化产品,遇到困难时,实训指导教师可提供个性化指导等。

这也折射出未来技术学院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努力。如何将产业前沿动态无缝引入学院?学院除了强化校企深度协同,更注重引进产业经验丰富的教师。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9%,多名教师具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经验。凭借在产业、教育领域的丰富经验,很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工学一体”践行到位。

鼓励自主探索,在实战项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在工程原理课上,未来技术学院学生黄志雁与同学团队合作,动手完成“设计一辆小车”等任务。

问题成为他们知行合一的“驱动器”。“智能小车”多路舵机运行不稳定,他们多番尝试后,还是难以破解。导师王伟适时提醒说:“你们有没有考虑过驱动板承受能力等硬件问题?”这一问,让黄志雁团队觉察到之前的疏忽。他们给小车新增一块驱动板,冲过难关。

“每个项目都如同闯关,我们在很多问题的‘毒打’中锻炼成长。”黄志雁原来内向寡言,如今的他善于开展团队合作,并敢于当众表达想法。

“传统工程教育注重授课,对学生个体问题和需求关注不够。老师按学术逻辑向学生讲授原理、方法论等理论,部分学生感觉所学与真实产业、实践关联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张冬军认为,学生在实战项目中遇到问题时,恰是开展工程教育的绝佳契机,“学生此时学习效率很高,所学与所用有机链接,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也是工程教育的重要价值”。

“‘假把式’难以练出真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将学生视为生产线上的产品,每一步都严格遵循既定规则。我们应坚信学生的自我驱动力和创意思维,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由探索、勇于创新。”文首文强调,未来技术学院将传统的项目式教学(PBL)升级为项目驱动教学(PDL),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从一个复杂主题出发,通过市场调研等实践活动,逐步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样的学习路径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需要靠自我驱动、自主探索去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发构建知识体系,体验学习的乐趣,成长为初级产品经理和创业者。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回应产业对优秀工程师的迫切需求,也是李泽湘带领未来技术学院进行的探索突破。他们深入调研分析初创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参照初级产品经理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构建产品经理的能力素养模型,设定人才培养重点和教学模式。

技术人文并重,用技术创造美好生活

“真正的创新,必须以人为本。”教师黄伟贤曾多次参与未来技术学院的课程研发。他观察到,过去很多学生在设计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实际需求。

“‘目中无人’的产品设计背后,是部分学校在开展工程教育时,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价值和全面发展。”黄伟贤反问道,“眼中只有技术的工程师,怎么可能设计出充满人文情怀的产品呢?”

未来技术学院这群创立者想努力跳出传统工程教育的“框”。他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探索欲、冒险精神、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实用技术、人文情感并重的教育,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充满人文情怀的创业者。

在这里,学生不但要学习掌握技术解决方案,更要学会深入调研用户真实需求,用设计思维探寻问题的内核,努力创造出既富有创意又充满人文情感的产品。

创立者希望未来技术学院这个“熔炉”,能把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勇于挑战、奉献社会等品质融入学生血脉中。如何融?未来技术学院引入陆亚明等产业经验多、情绪感染力强的导师,让他们发挥好激发启迪的作用。

“咦,怎么有烟味?”罗志江在工程原理课上,接反了电子元器件正负极,电机驱动板被烧坏。老师没有训斥他,而是给他充足的实验材料,鼓励他不要怕失败,继续多尝试。

“教师不应居高临下地‘教’或‘给’,而应像溶液中的化学物质般,包容、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自主学习。”文首文在近两年的探索中看到,很多学生变得更加敢于冒险、勇于挑战,团队协作、共情等能力也快速提升。

在设计与自然课上,罗志江和同学来到深圳大沙河公园,仔细观察飞行生物。在户外学习中,教师段毅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结合飞行生物特性,给10岁孩子设计玩具。

学生们赶忙设计问卷,到小学门口访谈学生和家长。他们分析发现,部分10岁孩子学习压力大,家长工作忙,孩子们渴望更多亲子陪伴。基于这一情感需求,结合观察飞行生物时的灵感,学生们构想出猫头鹰小博士故事机这一创新产品。这款产品不仅能辅导课程,还能通过摄像头和语音功能,帮忙碌的家长陪伴孩子。

“技术创新是为了服务于人,因此用户角度是设计思维的精髓。”李泽湘力主将这种设计思维融入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到一线去捕捉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痛点,并用创新思维和技术去服务于人。(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连燕纯)

[我要纠错]
文:宋聪乔&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职大 深圳 科创 学院 共建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我们的课堂在科创园区”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