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WLSA复旦首届毕业生拿到了2枚藤校offer,成为“黑马”。不仅如此,在最近几年里,每年都会收获好几个藤校offer。它为何能突出重围?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
看点:每年海外大学放榜时,名校的位置都被几个老牌中学占据着。在2015年,WLSA复旦首届毕业生拿到了2枚藤校offer,成为“黑马”。不仅如此,在最近几年里,每年都会收获好几个藤校offer。它为何能突出重围?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外滩君和Tony Little校长聊了聊,听听这位伊顿公学前校长、现任WLSA复旦外方校长,他的教育哲学以及WLSA复旦的“秘笈”。
文丨张燃 编辑丨李臻
说到撑起沪上乃至全国藤校录取大旗的学校,WLSA复旦一定会占一席之地。
每年申请季,藤校的录取几乎都被复旦附中、上外附中、上中国际等几所老牌公立名校瓜分干净。可是2015年,WLSA复旦的首届毕业生即收获了2枚藤校offer,表现出强劲的黑马实力。
最近几年里,WLSA复旦几乎成为了藤校offer收割机:普林斯顿大学连续三年录取WLSA复旦的学生,斯坦福大学连续两年抛来橄榄枝,耶鲁、哥大、芝加哥、达特茅斯、西北、康奈尔、范德堡等等名校青睐WLSA复旦的莘莘学子。
2018年秋季开学,WLSA复旦最大的新闻要数伊顿公学前校长、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联合创始人Tony Little先生正式出任WLSA复旦的外方校长。
Tony Little先生
Tony Little担任英国久负盛名的伊顿公学的校长达13年,被誉为西方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学校长。近日,外滩君来到了Tony Little校长的办公室,与这位英国的教育家聊了聊他的教育哲学以及WLSA复旦这所年轻的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黑马”的秘笈。
好学校的标志是什么?
伊顿公学有着近六百年历史,被称为社会精英的摇篮。Tony Little先生在伊顿的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婉拒了众多高薪聘请,欣然来到上海出任WLSA复旦的外方校长。外滩君很好奇,他来WLSA复旦这所创办不久的非盈利学校的初衷是什么呢?
本世纪初,Little先生就倡导伊顿师生学习中国文化和开设汉语课程。他认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当今全世界人民最好的教育资源之一,作为21世纪新兴大国的中国不能仅仅引进西方课程体系,应该发展中西融合教育体系并向西方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
除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认可,Little先生告诉外滩君,选择这里更是因为WLSA复旦是一所非凡的学校,
“非凡”在何处,还要介绍下WLSA到底是什么组织?
WLSA(The World Leading Schools Association)即世界名中学联盟,成立于2011年,是由欧盟教育基金会联合英国伊顿公学、上海复旦附中、北京市第四中学、美国哈佛西湖等世界顶尖中学共同创办的国际性非盈利性的组织。现有53所全球顶级中学加入WLSA。
WLSA致力于为中西优秀学校搭建沟通及合作的平台,通过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与合作,联盟在中国和西方的学校,建立起一个更卓有成效的关系群体。Tony Little先生正是WLSA的联合创始人。
所以,Little先生选择来到WLSA复旦的第二个理由,便是WLSA强大的全球交流网络。“ 比如WLSA复旦的一个学生可以有机会去到WLSA联盟成员学校进行交流学习,这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不仅如此,学校之间还会提供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比如去年就有两位来自于美国最著名中学之一的菲利普斯安多弗中学的老师在WLSA复旦“驻扎”一年, 帮助学校进行课程设计研发和教学。
Little先生还认为,“非盈利性”对于一所学校是很重要的。“英国和美国有很强大的非盈利性教育机构概念,这一点在中国还不成熟。父母支付学费,但学费收入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是属于学校,所有的钱都用于学校建设、课程开发、奖学金计划等。这会成为非常有意义的良性循环。“
例如WLSA复旦有一个“寒门英才计划”。面向那些足够优秀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来到WLSA复旦的学生,学校将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支持。他们获得的奖学金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完成高中阶段学习,还有高达百万的奖学金支持他们完成海外大学的学习(当学生就读的海外大学为其提供的Financial Aid财政资助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经济需求时,WLSA的奖学金计划将分拨资金进行补足)。
对于中国相对贫困地区的学生,WLSA复旦的存在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变革机会。目前约10%的学生得到了经济资助,Little先生希望今后这个数字能上升到30%,“这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可能得花上好几年,取决于我们的筹资情况。目前我们主要依靠捐赠。“
Little先生非常开心看到社会捐赠在中国越来越普遍。“一个孩子也许出身于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但也有机会进入上海一流的中学,去到美国或欧洲顶尖的大学,为年轻人提供一个站在全球舞台上的机会,是一项多么美妙的向社会回馈的事业。”
知识还是能力?
在《聪明人的教育指南:伊顿公学校长谈教育》一书中,Tony little先生总结了他一生的教育理念。在书中他提到,当下人们对教育的争议主要源于对教育的两种理解:教育是应该通过向年轻人传授具体知识来开发他们的某些技能,还是根据每个人的潜能来培养他们的自然学习能力,如想象力、创造力等。
也就是说,天平的一端认为,只有教会了孩子知识、事实、然后考试,获得了一份可测评的分数,教育才算完成了任务获得了成功。而天平另一端则着重于培养孩子的“能力”而非“知识”,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发挥创造力,去挖掘和创造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问我更倾向于天平的哪一端,我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处于两者之间的,尽管这或许很难。但我一直想做的,就是找到方法来平衡这座天平。身为一名教育家,必须给年轻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的指示。”
在中国,反对填鸭式教育、反对考试,已经成了主流的声音,我们向往的,似乎是美国“田园式”的教育:尽情的放飞孩子,让他们去探索、去创造。 但Tony little先生认为,考试不仅重要,而且非常重要:“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他们努力学习、学术严谨。因此,考试是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式。”
Little先生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人觉得“知识”“事实”没那么重要,但事实上你的知识库,才是创造力的基础。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习数学或科学这样严谨的课程,任何一个真正聪明的中国学生都会认识到必须游刃有余地运用各种知识的才能,才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
Little先生不久前刚在WLSA复旦听了一节Colloquy思辨课, 同学们讨论的主题是新一波女权运动。这个话题在中国是非常与众不同的。
“我看到学生们互相质疑、头脑风暴出新颖的观点,感到这群孩子真的非常了不得。十六岁的男孩和女孩完全有能力讨论这种深刻的需要大量相关背景知识的话题。但别忘了,前提是他们做了大量的练习和记忆,才有这样出色的表现。这就像你需要做大量重复的训练让肌肉形成记忆。”
学术成绩只是第一步
但很多人也会忽略天平的另外一端。要知道,知识只是教育这个大计划的一部分。
“学生们需要学会了他们作为全球公民在未来社会中成功所需要的技能,我认为这正是全世界教育系统忽视的地方,在一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的记忆,机器可以做得更好。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教育全世界的年轻人学会善于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思考。”
Little先生认为,要进入一所顶级的西方学校,学生需要具备如下三项特质:
第一点是优秀的学术成绩,而这只是基础;
此外,你还需要有一些其他课外技能或者特长来展示自己是有热情和探索精神的人。“我发现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如果他们对一件事感到兴奋和热情,他们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且做到极致。没有热情是到不了极致的。”
第三点是他们有很独特的个性。“我在很多顶尖学校发现,很多学生只关注学术成绩,刷GPA,完全忽略了自己的个性发展,也从未想过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人。
Little先生反复在采访里提到了WLSA Global Impact Program(WGIP),即除了知识,天平另一边的完美补充。
WGIP是WLSA一个独特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它将不同的学科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联系在一起。WGIP着重于五个要点:
技能:培养学生对各种学术任务中使用的技能进行学习和自我反思,并不断完善这些技能的能力。
策略:培养学生能够决断、自信地面对困难。
伦理: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系统思考,并教他们如何把这些应用于多种学科体系中。
表达能力:能够想象、表达观点和解释,以及对他人的陈述进行评论和评价的能力。
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敏感性和文化反思能力。使之能够理解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并以健康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主要教授美国社会同化与差异课程和跨文化教学。
WLSA复旦的菁英课程便是最能体现WGIP精神的课程了。菁英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参与全球化竞争必备的核心技能,如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力、英文演讲和写作能力等。
Little先生告诉外滩君,菁英课程引进WLSA海外名校素质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考试、测评体系。课程包括哈佛西湖中学的美国社会融合与冲突课程(ADAS)、温彻斯特公学的Division课程、伊顿公学的学生演讲课程(EGL)以及为中国学生量身打造的技能拓展课程(SDP)。
在跟着Little先生这样深入了解WLSA复旦之前,外滩君以为才没几年就靠傲人的升学成绩名声鹊起的它,只是一所换汤不换药的“洋高考工厂”。但很明显,光靠高分,是绝不可能获得这么多藤校的青睐的。
在Little先生看来,到底为何WLSA复旦能有这样的成就呢?“因为好的理念产生了好的课程,而好的课程就会带来用热情去践行的老师们。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当这些元素都集齐了,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氛围,仿佛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好学,他们对“优秀”二字也有着非常高的期望。老师好教,并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自我。于是学生老师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喜人的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