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乡村教育者手记”,为乡村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乡村教育者手记”,为乡村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
文|菏泽市曹县第一中学教师 赵燕
人这一生,有太多美丽的遇见。我想,教育便是一场精心筹备的相遇,在教育这段温暖的旅程中,每一次的相遇都充满了期待与惊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碰与成长的催化剂,是对不完美的接纳与拥抱。在这场旅程中,我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共同探索,在陪伴中用耐心、细致、温柔和宽容,共同拥抱那些不完美的独特。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女孩,她的名字叫小静(化名)。她沉默寡言,总是低着头,上课即使被点名回答问题,也只是结结巴巴地回答几句,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课后,小静写作业只是敷衍了事,平时总是独自坐在角落,盯着窗外发呆,吃饭也是独来独往,仿佛与周围的世界隔着一层薄薄的雾。我总能在她眼中,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与挣扎,仿佛是一棵被杂草缠绕的幼苗,渴望阳光,却又被无形的枷锁束缚。这样的她,在高强度的学习中,成绩一落千丈,也对我的班级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选择与小静进行深入谈话,试图找出她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指导。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尽管我多次与她谈话,可是每次谈话后,她似乎总能轻易地从我的“硬手段”中逃脱,表面上点头答应,但事后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进。显然,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触及她的内心,问题背后远比表面上复杂得多。
面对小静的这些问题,我深知不能简单地采取惩罚或放任的态度。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面对这位“问题学生”,不实实在在地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于是,我开始尝试更深入地了解小静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她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希望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
经过家访得知,小静父母离异,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心理自卑,再加上青春期女生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长时间缺乏情感上的倾诉与指导,学习上没有动力,也没有梦想。明白了问题所在,我决定不能只用“硬手段”去对待她,而是尝试一种更为细腻、更具针对性的方法——“软功夫”。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采取了“软功夫”的策略。我不再直接批评小静的错误,而是与她约定每周一次会谈,引导她认识到自己本周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她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还特意为她安排了一些适合她的辅导课程,制定了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布置适量的作业,如果她完不成,我便在课后陪她一起完成,耐心地解答她的疑惑,指导她改进学习方法。
一段时间后,她的学习有了明显进步,我及时表扬她,给予鼓励,让她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还鼓励她参加课后的学习小组,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学习。在这次期末考中,小静由上次期中考试的全校1082名进步到全校280名,这一切的改变让我深感欣慰和自豪。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走近心灵,点燃火焰,激发潜能,引导成长。
这次教育实践,我有两点重要的认识:一是用心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不仅要有“硬手段”,也要用“软功夫”触动学生的心灵,学会倾听,学会理解,相信学生一定会变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其次,用爱感化,用真诚打动。这是促成学生转变的关键所在。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为每位学生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努力托举的家庭。只要我们永不放弃,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他们,就一定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阴影。
生命犹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也“照亮”了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带着这份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走向每一个需要我照亮的角落,因为我知道,每一次付出,都将是最宝贵的收获。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