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和学习中文的英国学生聚会时留影。出国前集训1978年7月,第一批留英国家公派生一行25人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出国前集训。集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听讲座、参观,二是置装。对我而言,这是第...
中国留学生和学习中文的英国学生聚会时留影。
出国前集训
1978年7月,第一批留英国家公派生一行25人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出国前集训。集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听讲座、参观,二是置装。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乘空调车,第一次入住豪华宾馆。在北京,我留下了一张在长城的照片。
我们去外地参观的第一站是太原。走出太原火车站,两辆中巴面包车已经等待在站台,带队的老师说,这是按照外宾礼遇来接待我们。坐上面包车,车外的酷暑炎热与车内的凉爽形成反差,冷风缓缓吹着,十分惬意。当车子停在晋祠宾馆主楼前,端庄高雅的建筑令人眼前一亮。房间大方阔气,还有淋浴间和浴盆,浴盆里放点水,人躺在里面,感觉相当舒服。
到了大同云冈石窟,造型各异的成千上万尊佛像令我眼界大开。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名窟,也是胡风胡韵最为浓郁的石窟。我在这里见到了露齿佛,比较独特,创意大胆,细细想来,是佛教雕塑开放的象征,也是北魏社会的缩影。我们到文水县云周西村瞻仰了刘胡兰塑像,晚上在大寨的窑洞里过夜,还挺凉快。走出窑洞,一排排梯田绿油油的,浸透着大寨人的汗水与希望。当时作为年轻人,身处人生的春天,对于我们,一切都是新鲜的,充满活力的。
那时我每月的工资是32元,我们去英国每月的生活补贴是10元人民币(3.08英镑),而国家给的出国置装补贴为960元人民币,对我们这些学子而言,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用培训老师的话讲,“50个农民养活一个留学生啊”!出国置装补贴用于服装定制,包括一件大衣、两套西装、两套便装、两双三接头皮鞋、一个鸭舌帽和一个行李箱。颜色不多,基本是黑色、灰色、褐色、深蓝等,用流行话讲,属于“all genders”。衣服鞋帽是量身定制的,我定制了一件大一点、长一点的呢子大衣,心想发胖了也能穿。拿到手后,称了一下重量,竟是13斤重,穿在身上,能再裹进一个人来。结果到了英国,没穿几次,如今体重增加了30斤,穿上正合适。
中英师生在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门前合影。
赴英之旅
第一次登上飞机,激动之余感到不适。我感觉心一下子提到了半空,有些眩晕和耳鸣。我依着机窗,看着飞机穿越云层,白云缭绕,碧空如洗,心逐渐静了下来。陆地越来越远,逐渐模糊,我不知不觉泪水盈眶,再见了亲朋好友,学成归来相逢!
空姐推着餐饮车微笑走来,问我们需要什么。餐饮车里的东西令人眼花缭乱,有牡丹牌香烟、白酒、红酒和各种饮料,我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跟着旁边同学要了一听可乐,喝到嘴里,说不出的味道。心想早知如此,不如要一杯白酒,空中醉上一回。
当飞机降落在希斯罗机场,我油然而生对父母、家乡和祖国的眷恋。第一次负岌英伦,离家那么遥远,也没办法报个平安。唯一的通信方式是靠外交信使带来家书,那要等到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后。
伦敦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缓缓流淌的泰晤士河积淀下历史,河畔的大本钟彰显庄严古典的气质。新生活开启,我们如若一群搏击云天的鸟儿。留学三年,我第一年在伊林高等教育学院(现在是西伦敦大学),第二和第三年在杜伦大学。
我爱看书,到了英国之后,一到周末,便起早到旧书店排队买刚进的二手书。几家旧书店的老板跟我熟了,经常帮我预留一些我喜欢的,也帮我挑书。有时我也会到跳蚤市场去淘书,那里的书更便宜,还会捡漏。读书人和卖书人心是相通的,那就是都喜欢书,甚至把书作为孩子来看待,它们的存在,让生活变得丰盈。几年下来,我买了几大箱文学名著,回国时我专门申请乘坐国际列车,把它们运回国内。它们一直陪伴我左右,帮我度过了不少时光,带来了精神食粮。
到了伦敦之后,有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理发。在伦敦理发是很贵的,我们零花钱不多,也不舍得把钱花在理发上。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男生的头发越来越长,走在街头,像一个个年轻的艺术家。我们中有位同学带了把推子和剪子,但没人会理发。来自上海的徐枫决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找来好友刘铭帮他理发。
刘铭说:“要是不理想,可别埋怨啊!”
“没关系的,就拿我当试验品吧。”
他们俩来到卫生间,脱去外衣,刘铭找了张报纸围在徐枫的脖子上,边理边聊天。刘铭理得很认真,前后左右,转来转去,一边梳一边剪。等差不多了,让徐枫照照镜子。一照一个劲儿摇头,说“干脆给理个光头吧”。从此徐枫戴上了帽子,他理发的故事迅疾传了开来。
留学生活中有许多高光时刻,我依然记得,在英国杜伦大学举办的世界各国餐饮文化比赛中,我们中国学生一举夺魁,当时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自豪之情溢满心头。
在学校,还有学习中文的英国学生,他们来我们住处,我为他们做中餐。当时准备了50人的饭菜,结果来了70多个人,我又临时加凉拌菜解决燃眉之急。
难忘每次中国外交信使抵达伦敦的时候,他们身上背着来自国内的信件,那是我们的情感所系。
外交信使抵达伦敦,我们会派一名代表前去取信,回到学校后举行隆重的分发仪式,有人热泪盈眶,有人彻夜难眠,也有人高声呐喊。我就曾举着儿子的照片兴奋道“我当爸爸了,我当爸爸了!”
从1978年到2025年,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们心生自豪,为民族复兴献出自己一份力。如今放眼全球,到处都有中国学子的身影和足迹。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三年留学生涯不过是小桥一座,但恰逢中国出国留学事业的一个新纪元。是日朝花夕拾,把当时的照片、日记整理,希望留作纪念,亦可启迪后人。
出国前,学生来北京集训,在长城留影。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魏礼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