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
文|临沂市沂南县湖头镇中心小学教师 刘斌
在教育这片广袤天地里,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拨云见日的旅程。4月3日,我有幸聆听刘玉瑞主任关于学习课题申报材料撰写的指导,仿佛在这片星空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北极星,心中满是触动与启迪。
进入培训之前,刘主任并未急于打开 PPT,而是先与我们分享了一段他初入教坛时的小故事。那时,他怀揣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却在课题申报的门槛前碰了一鼻子灰。申报书一次次被退回,理由五花八门,从研究方法不严谨到目标不明确,那些红叉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自尊心。但刘主任没有放弃,他像一位执着的矿工,在教育理论的矿山里日夜挖掘,与同事们反复研讨,向县里专家虚心请教。终于,在历经无数次修改后,他的课题成功立项,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我仍记忆犹新。这让我深刻明白,课题申报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打磨、用汗水去浇灌的过程,恰似雕琢美玉,容不得半点马虎。而我是一个课题研究领域的小白,去年凭借出身牛犊的精神,我想申请一个课题,但是对如何申请立项是一头雾水,正愁如何是好之际,这次学习让我获益良多。
这次的学习非常细致,从立项申请、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鉴定,刘主任都事无巨细的一一铺展开来,使我非常感动,感动的不仅仅是将近70多页的详细资料,更多的是刘主任对于我们倾囊相授的技巧和一声声的叮嘱。
课题申报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人云亦云,要在教育的天空中划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在科技领域勇于创新的先驱者们,他们打破常规,开辟出全新的道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应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比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如何将其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加高效、有趣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要像那些勇敢的探险家一样,敢于踏入未知的领域,去发现教育的新大陆。有的课题因选题过于宽泛,缺乏明确的研究焦点,导致研究方向模糊不清;有的则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不合理,无法有效收集和分析数据,使得研究结果缺乏可信度。这些反面教材让我警醒,在今后的课题申报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对待每一个环节,不犯类似的错误。
在谈到研究方法时,刘组长打了个有趣的比方:“研究方法就像是厨师手中的炊具,不同的菜品需要不同的工具来烹饪。”他列举了多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适用场景。以行动研究法为例,他说这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调整,如同一位探险家在未知的河流中探寻前行的道路。这让我想起自己曾在课堂上尝试读书合作学习模式,从最初的分组混乱、无序,到后来逐渐摸索出合理的分组规则、有效的引导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运用了行动研究法,只是未曾给它一个恰当的“名分”。这让我意识到,研究方法并非高深莫测,它就隐匿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勇于尝试,就能让课题研究落地生根。
培训过程中,刘主任分享的一个个成功与失败的课题案例,更是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课题申报中的种种关键要点与易错之处。那些成功的案例,宛如闪耀的灯塔,为我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例如,某一创新性教育课题,因巧妙地结合了当下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与前沿理论,精准地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同时研究方案设计详实、可行,最终在众多申报课题中脱颖而出。从这些成功典范中,我汲取到了灵感与智慧,明白了在选题时要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紧跟学术前沿,使课题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案撰写上,要注重细节,用详实的数据和充分的论证支撑每一个观点。而那些失败的案例,则如声声警钟,时刻提醒着我要避免踏入同样的 “雷区”。
聆听完刘主任的讲解,我心中的思绪如同汹涌的海浪,久久不能平息。课题申报,不再仅仅是一份材料的撰写,更是一次对教育初心的坚守、对教学实践的深度反思、对教育创新的勇敢追求。
培训虽已落下帷幕,但它在我心中种下的科研种子,已开始生根发芽。我深知,课题申报研究之路,道阻且长,需要我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保持着不懈的学习热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未来,我将把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切实运用到实际的课题申报与研究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微薄却坚定的力量。这场培训,无疑是我在课题申报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启蒙,它开启了我对科研的全新认知,让我满怀期待地奔赴这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科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