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让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实现高效课堂是目前教育一个热点,也是教育追求一个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提供一种很好媒介,但本人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让学生学习效率更高,实现高效课堂是目前教育一个热点,也是教育追求一个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提供一种很好媒介,但本人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就像我们自己国家领头的亚投行等,讲究就是合作、共赢。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习。
所以本人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过分追求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小组合组当做一个必要程序,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毕竟一节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达标,所以过分追求小组合作课堂教学很热闹,一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视而不见,很多学生停留在“个人学习观念”上,既然合作学习,要达到“合作”效果,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彼此相互配。如无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只会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小组合作时间过短
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挑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一些挑战。一些教师课改观念没跟上,造成课前放手,上课紧张,下课懊悔等局面。
例如在一些数学课上,教师刚抛出一个问题,小组讨论时间不到1分钟,一些教师就叫“停”,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一个小组内学生学习基础肯定参差不齐,时间过短,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连题目还没读懂,基础中等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我们就中断了合作讨论。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
三、教师放手“过多”
前面我们讲的是教师对学生小组学习“干预”过多,而在具体教学中,一些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觉得实施小组合组学习,布置学习任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主,就“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学习。造成一些教师“放任”学生讨论,自己耐心等待或在各小组之间游走。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些学生是不是在认真讨论,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很多小组可能几个学习基础较好同学在讨论,其他同学相当于“作陪”。
所以过于放手过多,容易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一些不能很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既然是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
四、合作学习中“讨论”和“思考”要分开
课堂教学中,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学生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既然如此我们不能只是让小组内每个学生把问题看法说一遍,或变成小组内学生争论“输赢”,合作就结束。小组合作学习最基本流程讨论-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标。所以不能只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热闹”,而忽视其他更重要环节,忽视了实质,用讨论代替整个小组合作。
数学是一项思维运动,讲究的逻辑思维,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和“思考”一定要相辅相成。
五、“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但在一些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小组合组学习,变成一些优生“表演”专场。
我们鼓励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参与学习,从学习自信心角度来讲,优生肯定好于学困生,但是优生参与的过多,学困生就成了听众,甚至一些学困生由此开小差,学习效果反而变得更差,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如何让不同学生可以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直接影响小组合组学习的顺利开展。
六、教师关注小组总结形成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所以当小组代言人发表看法,教师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关注是整体的发展。若教师的评价没有面向全体,很容易打击一些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一些学生心里不平衡。
我们在研究、开展合作学习,应以小组的参与度、整体成绩等作为评价标准,同时不能忽视个体的发展。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