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出乡关,事不成名誓不还。埋骨无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家园。愿维龄弟勉之,庆廉谨书。”1937年8月7日,南京市金陵中学学生陈维龄收到了同学马庆廉的赠诗卡片。88年后,这张赠诗卡片高仿件回到...
“少年立志出乡关,事不成名誓不还。埋骨无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家园。愿维龄弟勉之,庆廉谨书。”1937年8月7日,南京市金陵中学学生陈维龄收到了同学马庆廉的赠诗卡片。88年后,这张赠诗卡片高仿件回到金陵中学校园,卡片背后的英雄飞行员陈维龄的抗日救国故事再一次被金陵中学师生所感知。
陈安琪夫妇在金陵中学校训石前
4月1日下午,飞越驼峰航线运送物资的航空英雄、南京市金陵中学1937届校友陈维龄的女儿陈安琪回到父亲的母校,将父亲生前留下的同学赠诗卡片高仿件和连载回忆文章的《航空档案》杂志赠予金陵中学。
陈维龄1931—1937年就读于金陵中学。1938年2月,他瞒着家人到四川,考入中国空军士官学校一期驱逐科,是该校首届学员。1940年12月陈维龄毕业后,入空军11驱逐大队任飞行员,多次执行对日空战任务,包括参加长沙会战和鄂西会战。1944年底他在昆明报考中国航空公司,因有良好的飞行经验技术和英语沟通能力,很快胜任驾驶C-46运输机,开始飞驼峰航线运输战略物资。驼峰航线是飞虎队在与中国军民并肩抗战过程中,为打破日本对华战略物资封锁,开辟的穿越喜马拉雅山的航线。
“陈维龄校友不畏牺牲,抗日救国的赤诚之心,令我们无比敬佩和动容。”捐赠仪式上,金陵中学党委书记孙小红向陈维龄校友表达敬意,向陈安琪夫妇的赠予表达谢意。孙书记表示,这首赠诗表露出陈维龄校友在高中时代就有了从戎报国的志向,这不仅是家族的珍贵记忆,更是金陵中学百年树人历程的鲜活见证。这份馈赠不仅为校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将成为激励师生的精神坐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教育精神的生生不息。
陈安琪的父亲陈维龄、二伯陈绍龄,都在金陵中学完成了6年学业。陈安琪介绍,父亲陈维龄在金中培育了刻苦钻研、正直热忱和追求理想的“初心”。金中崇尚体育运动的校风对陈维龄的影响尤深,他对网球、足球等运动的酷爱延续终生。他高三时,“七七事变”爆发。8月15日,他目睹日本大轰炸南京,义愤填膺,便下定决心要投考空军。
“2001年3月,父亲病危之际,将赠诗卡片亲手交给我们。父亲保留这张卡片直至人生终点,足见对它的珍惜。卡片上的‘庆廉’,经金陵中学张铭老师考证,是1935年金中毕业的校友马庆廉。想必父亲当时已表露出投笔从戎航空报国的志向,马庆廉因此赠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将赠诗卡片高仿件和连载回忆文章的《航空档案》杂志赠予金陵中学,以示对父辈母校的感恩,并对父亲的纪念。”陈安琪表示。目前,赠诗卡片原件已捐给广东省档案馆。
陈安琪现场展示了父亲的一张抗日空军飞行服相片。2014年起,陈安琪与妹妹陈安琳到金中寻根,在校友录中找到两位父辈的名字,父亲的相片得以在校史室展出,抗战贡献事迹被收入《金陵中学师生抗战史话》书中。
捐赠仪式上,陈安琪夫妇将赠诗卡片高仿件和连载纪念陈维龄文章的《航空档案》三册赠送给金陵中学,金陵中学党委书记孙小红,金陵中学校长夏广平向陈安琪夫妇回赠纪念品表达谢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安琪分享起父亲的儿时趣事:“我父亲并不是一个学霸,他小时候很喜欢玩,5岁读浦口扶轮小学(即铁路小学)时,才读了一天就不肯去了。但是金陵中学带给父亲很好的教育,父亲在中学时期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包括父亲的飞行员朋友都说,陈维龄是一个很认真学习的人。这次我了解到金中的校训,‘诚、真、勤、仁’,我的二伯、我的父亲都很好地传承了学校的校训,这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讯员 顾健 马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李晨 见习记者 顾茜敏
摄影/视频 张华纬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