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方案出台,旨在适应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推动高校专业建设内涵发展和构建“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元学习结构新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省教育厅制定了《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12月25日,省教育厅在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介绍。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作综合发布,一起来看——
行动方案的背景和意义
一是适应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是教育发展规律、也是改革发展必然。江苏是教育大省,肩负着“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在推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体系建设方面也理应走在前、做示范。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努力当好全国的“试验田”和“桥头堡”,助力江苏高校专业建设提档、转型、升级,推动高等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阶段迈进。
二是推动高校专业建设内涵发展新变革。今年9月,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领导提出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此次,我们出台行动方案,就是要引导江苏高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抢占新发展机遇,推动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助力人工智能核心专业内涵发展、传统专业转型升级、相关专业交叉融合,打造一流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体系。
三是构建“教师-学生-人工智能”(师-生-机)三元学习结构新机制。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将有力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从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结构转变为“教师-学生-人工智能” (师-生-机)三元结构,机器智能主体的引入将有效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管理模式改变。随时可学、随地可学、随兴趣而学将成为可能,也必将为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因时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用好人工智能技术这个“催化剂”,打造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的新型高等教育育人体系。
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
这里用三个数字介绍《江苏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3、5、3”,即三大目标、五大任务、三大保障。
一、明确三大目标,构建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体系。行动方案的目标是加快人工智能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打造一流“人工智能+”专业体系,包含三个维度:
建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当前,全省有2个人工智能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南京大学、东南大学),4个人工智能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三期工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省教育厅将加强人工智能相关品牌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打造若干江苏特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专业集群。
支持新设人工智能领域特色专业。支持有办学基础和能力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增设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机器人工程等相关专业,或申请新设目录外人工智能相关新兴交叉专业。例如,东南大学在全国首创开设未来机器人专业;河海大学在全国首创开设智慧水利专业;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首创开设智慧林业专业。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采用辅修专业和微专业等形式,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设相应人工智能课程及学习模块,支持有兴趣的学生跨专业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技能。支持有关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开展多类型人工智能人才联合培养,丰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形式、创新培养内涵、提升综合育人水平。例如,东南大学开设“医学影像学+人工智能” 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大气科学”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扬州大学开设“翻译+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
二、聚焦五大任务,提升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质效。行动方案聚焦专业体系、课程教材、应用场景、产教融合、国际合作五大方面任务,提出13个具体的行动计划,突出创新引领,力求落地见效。
比如:在加强专业体系建设方面,省教育厅将会同省有关部门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发挥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启动,正在推进中。
再比如,在应用场景方面,省教育厅将启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优秀案例遴选工作,围绕人工智能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等方面,遴选一批高校优秀的案例,总结梳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推动形成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例如,东南大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通过建立大学物理课程的知识图谱实现了知识的可视化,并通过学生信息和学习数据的记录形成精准的学生画像,实现个性化的资源推荐和学习指导;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改进教学策略;以人机对话实现学习陪伴和智能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
三、强化三大保障,全方位支持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方案从经费支持、政策保障、专项立项建设三大方面,提出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的统筹支持举措。
比如:省教育厅将在明年品牌专业建设三期项目经费安排中,对入选省级人工智能学院的三期立项建设专业予以重点支持;在省级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认定和教育部优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荐中,对“人工智能+”类项目优先支持;在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单设“人工智能+”类型项目的赛道,鼓励高校积极培育申报。
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行动实施力度,坚持“应用为王、创新共享、实效赋能”的整体思路,引导高校走“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全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专业建设,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提供坚强支撑。
1
抓好重点项目
省教育厅将协同有关部门,在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教学成果培育建设等专项工作中,对人工智能相关项目予以倾斜支持,努力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的高质量、标志性成果,提升江苏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水平。
2
强化资源建设
推动全省本科高校打造包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人工智能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X”交叉课程等在内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组织名师名家领衔编著 “人工智能+”高质量教材,提升课程教材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培育优质教学资源,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3
加强交流共享
定期组织高校间观摩交流、互学互鉴,支持相关高校牵头成立人工智能教学联盟,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和经验交流。积极总结建设成效,挖掘一批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的优秀成果与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江苏高校有关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改造为数字化、多语种精品智慧课程,面向全球学习者开放,提高江苏智慧课程的全球影响力。
来源:高教处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