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系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成绩斐然,成功推动江苏成为国内天文光学水平最高的基地和国际上三个主动光学中心之一,荣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生动展现江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实践,全面宣传各地各校奋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开放融合、卓越创新”教育样板示范高地、扎实推进高标准教育强省建设的新作为新举措,“江苏教育发布”开设专栏,展示江苏教育系统积极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生动图景、鲜活经验和典型案例。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教育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愈发凸显。我省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教育之强支撑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在11月7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省教育系统硕果盈枝——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苏定强主创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推动江苏成为国内天文光学水平最高的基地和国际上三个主动光学中心之一,成果获评全省唯一一项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扬州大学副校长、农学院教授刘巧泉团队在30个国家和地区收集近万份水稻种质资源,经过20余年自主创建一批兼具优良外观和食味品质的新种质,“水稻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江苏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省重要任务,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持续强化高质量人才供给、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效率成果转化,加快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先锋区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实验区,源源不断培养人才、贡献成果、提供智慧。
顶天立地向前沿,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6月,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1935.3克珍贵样品。采集月壤时,探测器上的光谱仪就像高清“单反相机”,控制“相机”接收反射光谱的镜面方向和角度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带领团队研发的一款仅重46克、比鸡蛋还小的超声电机。
“中国是全世界把超声电机用到外星球上的第二个国家。我们自主设计制造的超声电机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赵淳生说,此前,团队研发的超声电机应用在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探测器上,在探月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江苏牢记嘱托,奋勇向前。全省教育系统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要求,深度实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行动”,持续强化高质量人才供给、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效率成果转化。
笃心科研,丹心报国。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性力量。全省172所高校,蕴藏着巨大的科教资源和人才红利。近年来,我省持续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四大专项”,夯实高水平大学建设基础,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夯实“高原”,打造“高峰”。我省以“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逐层推进、逐级上升”的学科发展体系逐步形成。截至今年7月,38所高校280个学科进入ESI前1%,16所高校的48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99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0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聚焦重大需求科技前沿,以有组织科研为国家战略注入教育动能,是江苏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我省高校勇担重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东南大学围绕优势学科“土木工程”开展科技攻关,成果应用在国内外诸多重大工程监测中;苏州大学优势学科“光学工程”围绕光电显示、绿色能源、航天遥感、激光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多项科研成果和专利应用在国家级证卡安全和光电显示等重要领域;中国矿业大学优势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以徐州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为示范,助力采煤塌陷区华丽转身……
主动扛起“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重大责任,我省教育系统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落实到实践、贯彻到一线,推动高校加快基础研究支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重大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和自主研发,筑牢了教育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产教融合增动能,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我省聚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精准对接产业前沿需求。
国家、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正是教育系统“剑”之所向。
今年9月,一项“破题之策”在我省落地——教育部、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搭建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真正把高校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首个中心落户江苏,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的优势。
产学研用在江苏大地深度协同,教育界与产业界不断对话共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创新力量间的壁垒渐渐打破。当前,近一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超过一半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与“1650”产业体系密切相关。
得益于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越来越多科技成果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拥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5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16所、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个。从2018年到2023年,高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五技”合同数,从26407项增长到43346项。
南京工业大学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施“揭榜挂帅”机制,聚焦“四个面向”向全校寻求“最强大脑”,在高性能膜、化工本质安全、钙钛矿研究、高性能气凝胶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5年来,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8700余项。
融合碰撞不仅在国内如火如荼,还拓展到国际舞台。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留学生回信。尺牍寄语,锦书传情。江苏教育系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提升教育国际传播能力,努力成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不久前,在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中,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智能系统和大数据科学、能源与新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环境工程等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举办7场国际学术专场活动。这是江苏打造更具全球吸引力的开放合作生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的缩影。
教育界和产业界“握手”,作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江苏有“大作为”。2017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印发,立项建设300个高职高水平骨干专业,覆盖17个专业大类,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一批重点专业集群。2020年8月,我省在《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至“十四五”末,建成20个左右示范性专业集群。
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与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目前,联合体成员校服务常州本地企业1200余家,服务企业“智改数转”141家,技术合同登记额5.98亿元,向成员企业输出成果176项。
2023年,江苏建成首批省级1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苏州、无锡、常州3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第二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近日公布,太仓名列其中。此外,全省职业院校牵头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达90个。
厚植沃土育新苗,
有效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金秋十月,我省青年学子喜获创新创业好“丰”景——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创历史最好成绩,获得金奖83个,位居全国第一;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37个、银奖67个、铜奖89个,蝉联总成绩全国第一。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我省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人才自主培养,鼓励引导更多学子在双创实践中展现朝气蓬勃的创新活力、敢闯会创的锐气志气、勇攀高峰的责任担当,培育出一大批创新创业青年“生力军”。
为深入推动江苏科教与人才战略实施,我省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持续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师百企”“百名科技副总”工程,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实践锻炼,融入生产一线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组建多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国牧工商集团有限公司共建股份制中牧倍康产业学院,进一步延伸科研和办学空间,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结合专业特色健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各地各校为高水平人才供给提供多元方案。全省中高职学校所办专业涵盖全省国民经济所有领域,每年向社会输送约 50 万名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毕业生留苏就业超90%,约 70% 到县(区)中小微企业就业,服务基层、服务乡村发展的“青春力量”进一步彰显。
为服务未来产业发展、让大学生主动“走出去”,江苏着力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大学生深入产业一线,与实践接轨。近年来,全省已建设200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53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200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6000多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年均万名研究生进站。
目前,江苏已遴选4000多人次产业教授到高校任职,涉及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30多个领域,推动企业项目进课堂、企业专家上讲台、师资队伍进企业、师生作品进市场,“企校两头链接”成为常态。江苏大学不断探索产学研教学新范式,校企联合授课课程模块增至5个,双师协同授课课程由4门增加到18门,企业授课专家由15人增加到34人。
应国家发展所需,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逐渐成型。我省遴选认定15家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选聘,工程师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取得丰硕成果。“我校形成‘企业课题库’,从征集遴选到匹配招生再到最终结题出库,全过程精准管理,人才培养始终契合企业需求。”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陈雄说。
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江苏创新实施“双创”人才计划、“333”人才工程、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等,建立起国家省校三级高层次人才建设体系,推动高校真正成为集聚人才的“蓄水池”。
向“新”突破,活力正劲。在江苏这片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土地上,教育、科技、人才联动贯通,高水平大学、高素质人才、高质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省教育战线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伟力,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注入不竭的澎湃动能。
来源:江苏教育报
编辑:谢雨辰
审核:范文 许南欣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点击词条回顾系列内容↓)
【答卷】
牵线搭桥通四方 产学研用做文章
生动描绘全面育人“新图景”
打好体教融合“组合拳” 构筑全员参与“新常态”
在兴农强国新征程中勇担使命
江苏携手非洲,结出职业教育合作累累硕果
响亮回答新时代“育人三问”
让优质教育成为群众“看得见的风景”
【实践】
南京:答好“公平普惠”“优质均衡”时代命题
无锡:“三堂”构建教师发展新格局
常州:以“双创”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泰州:探秘科学“泰”有妙招
淮安:点亮关爱之光
扬州:为学生成长注入新动力
连云港:“山海课堂”展现思政育人新气象
东南大学:瞄准真难题,项目制育人助力企业“大步快跑”
【笔谈】
南京:省会担当 教育先行 奋力推进南京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
南通:聚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推动现代化教育高地南通新实践再攀新高
常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