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三名”工程,打造全国模范教师队伍,积极探索红色宝藏的思政育人新空间,持续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苏州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园丁先锋”党建品牌建设,出台《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校党建工作提升组织力凝聚力的实施意见》,明确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书记)“三名”工程,持续推动新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新增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1名,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6个,姑苏教育人才214人。涌现出3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9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19名江苏省模范教师。新增姑苏教育人才214名。于洁老师获评“全国最美教师”(全国10位)。
此次入选的5个案例分别为:江苏省苏州中学挖掘“‘红色宝藏’,拓展思政育人新空间”、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建引领课堂革命,打造职教人才培养‘新引擎’”、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融·领·范:双轮驱动开新局 铸魂育人谱华章”、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大思政引领‘成长学院’ 扣实‘大成少年’第一粒扣子”、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党建引领‘叙事师生说’工程建设”。
下一阶段,苏州市委教育工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抓基层党建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校园餐”治理、“三名”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不断加强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为教育强省建设贡献苏州经验。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
挖掘“红色宝藏”,拓展思政育人新空间
学生志愿者为参观同学和老师讲解“红色宝藏”
江苏省苏州中学持续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努力传承红色基因。学校举办系列活动,将思政课搬出课堂,以“红色宝藏”为主题,“家·校·社”为线索,发动学生回家搜集寻找“我家的红色宝藏”,动员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发现“学校的红色宝藏”,邀请社会热心人士提供“大众的红色宝藏”,通过藏品展览、主题报告讲座、撰写红宝小故事、争做红宝代言人、编演红宝舞台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启封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形成党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党建引领课堂革命,打造职教人才培养“新引擎”
学校与企业签订现场工程师培养协议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行动课堂”为抓手,紧扣苏州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聚焦“三教改革”,以党建引领分步分层分类打造具有苏州标识符合高职特色的教学课堂。通过党建赋能产教学研协同育人、党建赋能教学质量监测督导、党建赋能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创新举措,以“红色引擎”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大思政引领“成长学院” 扣实“大成少年”第一粒扣子
聘请各界人士担任“大成红领巾成长学院”导师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依托“大成红领巾成长学院”,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组建大思政教师团队,建设大思政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将“成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限制,把学生的成长放置于广阔的“大成思政成长时空”中,为每一位平江少年打好人生底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
融·领·范:双轮驱动开新局 铸魂育人谱华章
“成长型”四有好教师团队活动掠影
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秉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积极践行“书记领跑课程”的党建引领理念,坚持整体规划、分层推进。学校创新实施“三领工程”——政治领航、党建领衔、专业领军,精心铸就省首批“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致力打造省“成长型”四有好教师团队,为中小学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树立了标杆。
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党建引领“叙事师生说”工程建设
“叙事师生说”燃爆区校园阅读推广展示舞台
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叙事师生说”工程建设,促使师生在学习、思考、实践与领悟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成才,让教育的初心如同薪火般代代相传。学校启动“叙事”德育工作,鼓励师生讲述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以此对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其健康成长。同时,建立“叙事”先锋团队,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积极加入到“叙事师生说”行动中来。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奏响立德树人的宏大乐章,有效放大了行动效应,提升了标杆管理水平,进一步擦亮了学校的党建品牌。
来源:组织处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