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三个创新案例入选“15分钟教育圈”榜,探索并实施了“15分钟教育圈”建设。其中,玄武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公益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为实践资源,开发覆盖全区多层级、均衡化的资源圈,...
近日
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公布
我市
三个案例榜上有名
入选数量全省第一
一起来了解这些创新做法吧
“15分钟教育圈”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
玄武区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积极探索推进“15分钟教育圈”建设,有效破解课后服务提质面临的“能去哪”“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堵点。
全域协同,优化“15分钟教育圈”资源供给。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作为学生课后实践、体验的教育资源加以整体开发与运用,梳理区内60个科技、文博等资源场馆,形成覆盖全区多层级、均衡化的资源圈,并上线“15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将“15分钟教育圈”纳入民生实事,建立协调机制,促进相关单位、部门职责履行,资源有序对师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多向联动,拓展“15分钟教育圈”实践场景。形成“红色教育”“亲近自然”“行走都市”“文博阅读”“职业体验”“科教研创”六大实践圈层,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特色发展相融,实现一圈一主题、圈圈有风景、层层有场景。
科学实施,提升“15分钟教育圈”育人效能。采取“双线并进”的实践模式,加强区、校两级课后服务实施专业指导,突出学校实践智慧,建构实践育人课程,打破课程界限、学科壁垒,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当前已开发“15分钟教育圈”校本课程120个。
经过近三年实践探索,“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在长效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构筑区域全面、全员、全域实践育人新样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立足区域特色
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践基地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教育局
溧水区立足农业大区特点,积极推进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特殊教育与生产、服务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高地。
加强统筹谋划,培育特殊教育发展新动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支持区特殊教育学校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建立区教育局统筹规划,多部门分工合作的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发挥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区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作用。与属地高校、企业合作开展特殊教育实践研究。组织专家讲坛、亲子实践等活动,对残疾学生陪读家长进行指导。
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将课程建在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上、服务链上,形成各学段相互衔接的实践课程集群。将特殊教育教科研纳入全区教科研体系,配备专职特教教研员,落实责任督学制度,单列特殊教育课题和论文评审,将办学水平考核评估纳入区域质量评价体系。实施项目建设,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室、功能室等各类设施配备建设和更新。
深化产教融合,夯实实践育人硬基础。成立“溧水区双力种植实验中心”,为残疾学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依托特殊教育学校举办了十七届牡丹节,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基地作为“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先后接待中小学生社会实践30多万人次。
注重队伍建设,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教师实训基地,将教师培养成精通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定期聘请高校专家及农业技术员和非遗传承人来校指导。
21天双陪伴:
家校共护心理高危学生健康行动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
秦淮区秉持“健康第一”理念,努力办更有情怀的美好教育,创新推出“21天双陪伴”的“1-3-4”工作机制,家校共护心理高危学生健康行动,保障全区7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青春心动力——2024年儿童青少年成长夏令营
“21天双陪伴”是陪伴师在陪伴心理高危学生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的同时,也陪伴家长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通过21天左右的线下面对面情感交流及线上全天候的专业指导,帮助心理高危学生逐步“转危为安”。“1-3-4”工作机制即以“长善教育”为核心理念,耐心陪伴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从闪光点入手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和谐发展。实施三步流程,初期注重恢复序位,建立信任关系。中期注重恢复功能,亲子互动逐渐正常。后期注重持续赋能,家长逐渐胜任育儿工作。采用“定、空、变、通”四阶心理稳定法:稳定情绪、清空谬见、改变视角、贯通成长,逐步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重建,帮助青少年顺利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为确保“21天双陪伴”高质量运行,区政府建立“秦淮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发布《秦淮区“美好心育”十件实事》,强化贯通追溯机制,成立“秦淮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秦淮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联合高校举办心理咨询员培训,深入推进“联合入户家访”,协调各相关成员单位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目前,全区58所中小学共有心理健康教师1040人,获得专业证书的心理咨询员157人,1名正高级心理教师, 3名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3个市级德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杨静平老师荣获“2024年江苏教育年度人物”。
来源:人民教育、相关区教育局
编辑:程笑
校对:曾文君
责编:顾佳怡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