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玄武区“15分钟教育圈”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入选“双减”类案例,通过南京市小营小学开展“寻找宝藏”数学课,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优化资源供给,构建实践育人便捷、丰富...
近日,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名单公布,江苏共10个案例入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江苏教育发布”开设专栏,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全方位展示各地各校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创新经验。今天,来看南京市玄武区“‘15分钟教育圈’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入选“狠抓‘双减’落地,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类别案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展“寻找宝藏”数学课,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南京市小营小学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锦创书城“漫无边界”航天展
“15分钟教育圈”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
1
全域协同,优化资源供给
“15分钟教育圈”的构建,需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作为学生课后实践、体验的教育资源加以整体开发与运用,形成实践育人便捷、丰富的学习空间和实践场景。区域统筹协调,是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资源供给的有力支撑。
南京市玄武区依托丰富的科教文博资源,由教育局牵头多部门汇聚梳理资源。60个资源场馆,40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形成“1+N”模式的多层级资源圈,并上线“15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区委、区政府将“15分钟教育圈”纳入民生实事,连续2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3次纳入人大、政协重点督办项目,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和整改督查。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定期组织召开“双减”工作协调会,落实工作进展周报告制度,针对“15分钟教育圈”建立多部门协同沟通机制。
2
多向联动,拓展实践场景
多元丰富的圈层活动,是学生实现知识转化运用创造的重要路径。全区各中小学校与“15分钟教育圈”资源单位多向联动,共建校社家协同育人“教联体”,汇集多方力量,创新开发与素养目标联通的实践育人场景,赋予资源教育属性,形成生动鲜活、联结社会的“红色教育” “亲近自然” “行走都市” “文博阅读” “职业体验” “科教研创” 六大实践圈层。
六个圈层的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特色发展相融,形成玄武区课后服务及学生校内实践丰富多样的供给系统,实现一圈一主题、圈圈有风景、层层有场景的校社家共育新样态,2024年开展实践活动530余次,累计参与活动学生数超80000人次。
3
科学实施,提升育人效能
强化科学实施,是提升“15分钟教育圈”育人效益的核心动能。“15分钟教育圈”强调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内化价值。为此,玄武区采取“双线并进”的实践模式,加强区、校两级课后服务实施专业指导,突出实践育人,增强学生主动到各类实践场景中体验、学习的内生动力,拓面提质,提升课后服务育人效能。
玄武区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指导意见》,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专题培训和案例评比,引领学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活动,开展基于课程的真探究、真实践。各校结合校情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工作方案》,形成“一校一策”,探索设计与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结构化学习方式。学校建构实践育人课程,各校借助“15分钟教育圈”资源,打破课程界限,开发校本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主题活动,增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全区中小学已开发相关校本课程120个。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玄武区“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建设行动持续走向深入,在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构筑区域全面、全员、全域实践育人新样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需要在更广阔的时空内拓展教育内涵的发展方式,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未来将继续凝聚校社家育人共识、深刻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破解社会育人资源多主体的壁垒,增强实践育人的动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来源:基教处,南京市教育局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