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牵动千万家庭的心,自2014年国家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高考改革试点取得哪些新进展,产生了哪些好影响,未来的趋势方向在哪里?
高考改革牵动千万家庭的心,自2014年国家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高考改革试点取得哪些新进展,产生了哪些好影响,未来的趋势方向在哪里?
这些问题,深受老师、家长、学生们的关注。央视部长之声节目播出主持人欧阳夏丹专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视频,部长特别提出:
高考及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将会影响和改变一代学生的命运。国家以上海、浙江两地的高考改革为试点,积极探索推进高考改革试点; 一是带动了高中改革,高中的课程体系、办学方式、考试、考核等都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而配套调整; 二是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 三是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上探出了新路。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已出台了高考改革的方案。这些省份,分别将从什么时候开始高考改革的试点,主要的趋势和动向是什么?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请听陈宝生部长怎么说:
陈宝生部长谈高考改革小目标
陈宝生:教育改革是有周期、渐进式的
高考改革的很大特点,就是体现了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改革方法论,小步快跑、循序渐进。
陈宝生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就特别强调:“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它是渐进式的,大体上三年一个周期。” 并且跟大家说到今年高考改革的“小目标”。
一是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二是做好全国高考招生改革,确保考试过程的安全和招生信息的安全。
三是准备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这四个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试点,探索一些新的路子。
最终的“小目标”是,经过这么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同时,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各个学段、各类教育能够互通互认、互相转换的终生学习的立交桥。
全国高考改革最新进展
省份 | 启动时间 | 实施时间 | 招生录取模式 | 高考科目 | 选考科目 |
北京 | 2017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0 | 3+3 | 语、数、外(450) | 政、史、地、物、化、生(六选三) |
天津 | 2017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0 | 3+3 | 语、数、外(450) | 政、史、地、物、化、生(等级性考试,每门满分100分,六选三合计300分) |
重庆 | 2018年秋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河北 |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
山西 |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
陕西 | 2019年秋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2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辽宁 |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
吉林 |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政治(按等级赋分,单科满分100分,六选三合计300分) |
黑龙江 | 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成绩按等级赋分,每个满分100分,六选三合计300分) |
上海 | 2014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17 | 3+3 | 语、数、外(450) | 政、史、地、物、化、生(六选三) |
江苏 | 2018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选考科目 |
浙江 | 2014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17 | 3+3 | 语、数、外语(必考) | 政、史、地、物、化、生、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七选三) |
安徽 | 2018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语(必考) | 政、史、地、物、化、生(六选三) |
福建 | 2018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政、史、地、物、化、生(六选三) |
江西 | 2018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0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任选3科。 |
山东 | 2017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0 | 3+3 | 语、数、外(450) | 政、史、地、物、化、生(六选三) |
河南 | 2018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政、史、地、物、化、生(六选三) |
湖北 | 2018年入学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政、史、地、物、化、生(六选三) |
贵州省 | 2018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级性考试,六选三) |
湖南省 | 2018年秋新入学的高一学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四川省 | 2018年秋新入学的高一学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云南省 | 2019年秋新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2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广东省 |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海南省 | 2017年秋入学高一新生 | 2020 | 3+3 | 语、数、外(每科原始满分150分,以转换后的的标准分呈现考生成绩)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甘肃省 | 2019年秋新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2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青海省 | 2018年秋新入学的高一学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内蒙古 | 2018秋新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西藏 | 2018年秋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1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每门满分70分,由等第成绩转换为相应的分值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
广西 | 2019年秋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2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经转换成分数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
宁夏 | 2019年秋入学的高一新生 | 2022 | 3+3 | 语、数、外(450) |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选三) |
上海、浙江:“3+3”模式
2017年高考,上海、浙江这两个高考改革排头兵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所谓“3+3”,就是除语数外3门主要科目外,再选三门选考科目。但在确定三门选考科目的方法上,上海和浙江的方案略有不同。
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
浙江则采用“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一科目。
另外,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而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怎么“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海南、山东、天津:高考改革蓄势待发
北京、海南、山东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采用“3+3”模式,确定选考科目实施方案与上海类似,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考生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的成绩与3门选考科目的成绩构成。外语同样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以最好成绩入分。
天津的改革方案大同小异,只是在原有的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取笔试和听力各两次考试中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2018:高考改革启动井喷年
2018年将是高考改革启动井喷年,广东、安徽、河北、江苏、山西、西藏、辽宁、黑龙江、贵州、四川、吉林、重庆、湖北、福建、湖南、青海、江西、河南、内蒙古等十九个省份将启动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
其余省份除新疆未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外,宁夏、广西、陕西、甘肃、云南等五个省份的改革则将于2019年展开。
不断改革中的高考,着力点在哪里?
高考改革浪潮即将袭来,学生、老师、学校想要应对得游刃有余,应在何处着力?
着力点一:力破“一考定终身”
几乎所有的高考改革都打破了旧时的文理分科,采用“3+3”模式。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外语科目则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着力点二:力破“唯分数论”
高考改革方案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怎么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将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着力点三:力缩“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差距”
为了缩小入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考改革后,将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已经在实施的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均已初见成效啦。
着力点四:力除“加分造假、违规招生乱象”
高考改革方案给加分做“减法”,对高考加分进行了一场大“瘦身”。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自主招生也被挪至高考后。
着力点五:考试将确保考试信息的安全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接受采访中强调,今年的高考招生改革,一定要做到确保安全,即安全性。确保什么安全呢?有两大安全,一个考试过程的安全,另一个是招生信息的安全。
未来高考的这些“潮流”
老师您跟上了吗?
潮流一:回归教材,强调基本知识
【小案例】
“语文试卷和去年的相比,感觉要容易些。”7日上午,考生张同学走出考场后谈了自己对于试卷的看法。采访发现,不少考生都觉得“语文试卷上并没有出现什么新题怪题,试卷整体来看还算平稳。”锡城部分高中教师和高中语文教学专家,对于2016年的语文试卷,不少老师以“中规中矩”来评价。
不少老师认为,纵观近几年的江苏语文试卷,基本反映出两个改革的方向:其一是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查比较多,少了“死抠”的内容;其二是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再度挖掘和重视,这也能考验学生是否具备“真材实料”的语文素养。
【老师接招】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增强基础性、综合性。”这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带着学生回归教材,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是王道,一定要稳扎稳打地抓好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死记硬背的方式过时咯!
在模拟测验练习的出题时,试题难度比例搭配要适当,争取和高考命题难度比例一致。
潮流二: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小案例】
河北省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方案》定于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中试行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
河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教民说:“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同时,评价结果提供高校使用,高校可提前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将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条件,这也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扭转‘唯分数论’。”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也提醒,未来的高考绝不会趋向应试教育,而是更加注重综合评价。
【老师接招】
不要紧盯着最后的优、良、中、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过程的记录而非只是一个结果的测试。
平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不仅建立每名学生的档案,还要把这些档案内部进行分类区别,通过数据进行统计积分排名。
潮流三:走班制
【小案例】
河北省2016年明确提出,各学校要做好“走班制”教学管理准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本二、本三合并,进一步优化高考录取批次和志愿设置。
全国人大代表沈健坦言,高考改革,进一步扩大考生和高校的双向自主选择权。选择测科目变多之后,学生选科的”排列组合”显然也会更多。为此,各高中的“走班制”授课模式势在必行。南京市金陵中学老师表示,目前,副科的“走班”已在酝酿之中,教室相对固定,老师相对固定学生在流动。
【老师接招】
把目光从教学转向学生的发展。老师必须要思考,自己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把目光从原来的只关注学科教学,向关注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变革,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转移。
提高个人魅力,提升课堂吸引力。“走班了,我们不仅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推行走班制之后,学生的个性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得到了激发。
转变教学策略。过去的行政班,全班的学生等着老师来上课,老师讲得好坏与否,学生并不能选择。走班制则是学科老师等着学生来上课。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实行分层和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走班制教学学生的选择权大了,老师的压力也更大了。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才愿意选择你的课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