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
“除了打水、上厕所,不允许孩子们出教室、去操场,甚至不允许孩子们离开座位、说话。”一位家长在某社交平台上吐槽。
近年来,中小学生“安静的小课间”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项针对1900余名家长的调查中显示:75.2%的家长认为身边中小学“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且在小学最为突出。
据报道,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
对此,不少家长“建议全国推广”的同时,也在担心“会不会孩子们只是在教室多坐5分钟”。确实,在有些学校课间十分钟都无法“还给孩子”的情况下,将课间延长至十五分钟,就能让孩子走出教室了吗?
8月3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指出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将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
消息一出,很多网友表达了支持,并希望“全国推广”。
@央视新闻 新浪微博的评论区,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但也有一些网友对于后续学校能否将十五分钟课间落实到位表示担忧。甚至不少网友质疑这一政策的推出是“表面功夫”:“光延长有什么用,老师都不让出教室”"最重要的是走出教室,不然时间再长也没用……”“延再长还是不让活动的话,那只不过是更多的煎熬……”
@央视新闻 新浪微博的评论区,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家长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早在2019年,天津就将小学课间时间从之前的十分钟调整为十五分钟。
2021年4月,针对“不少学校课间鸦雀无声,除了喝水上厕所,不允许孩子们下楼”的现象,市教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市各区教育局、各学校要让全体学生课间“站起来,走出来,动起来”。
今年4月份,市教委印发新修订的《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条措施》,提出除大课间外,确保小学生15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中学生1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不得拖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督促学生课间走出教室、适当活动。学校不得设置限制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相关规定的出台可以说是接二连三。然而,时至今日,在天津中小学生当中,尤其小学生中,“课间静悄悄”、“课间圈养”、“厕所社交”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在某社交平台上,许多家长吐槽小学课间,除了打水、上厕所,不允许孩子们出教室,甚至不允许孩子们离开座位、说话。
记者采访发现,学生课间动不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学校活动场地小,学生到室外活动不开;二是如今的教学场所都是楼房,即使课间休息延长为15分钟,除去排队上厕所和上下楼,小课间也没有太多活动时间;三是学校担心学生在课间活动发生磕碰。
资料图
事实上,一些学校禁止学生出教室,最大的考虑还是在于,学校和教师担心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为了管理方便,干脆一刀切地把学生“圈”在教室里、“箍”在座位上。
“但凡学生受点伤,家长一准会找学校或者老师的麻烦——之前就听说有学生磕掉牙,家长跟学校打官司的。”有老师坦言。
如何破解
学生小课间不能自由活动的困局?
打破“课间圈养”困局
需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观点一
转变观念,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
“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当前,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就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中小学生在这15分钟里走出教室,首先学校和家长层面要达成共识,双方都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学校要重视对办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教师要杜绝拖堂和提前上课,尊重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观点二
明确责权边界,让学校敢于“放养”
担心学生室外活动产生意外伤害、怕家长追责、怕网上舆情发酵……学校的重重顾虑,导致了“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如何依法认定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时学校、老师的安全责任,亟需解决。
目前我国亟需制定一部综合性、针对性的学校安全法,为安全事故的权责划分提供法律依据。法律条文应尽可能考虑到课间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学校安全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于学校安全事故的特殊性,需要合理区分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对教师的免责情况加以明确细化。
观点三
丰富课间安排,完善场地设施,让学生们有事可做
课间多了5分钟,意味着活动可以更丰富。围绕“课间十五分钟”展开科学规划,一些学校在此前已经有了尝试:有的精心设计长廊、种植园、美术作品展览区等,让校园随处可驻足;有的在走廊设置益智游戏,在操场划定不同活动区域;有的通过错峰或划分活动区域,让学生们分批走出教室活动……这么多值得借鉴的好点子,丰富着学生们的课间生活,也体现着教育教学工作由“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的转变。
资料图
综合 | 央广网 央视新闻 澎湃新闻 中国青年报 黑板洞察 人民教育 天津教育报 天津政务信息发布 法治日报 天津日报 瞭望等
来源:天津广播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