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成传销式诈骗:大学生发展层层下线

:2017年02月25日 人民网
分享到:

对人们而言,“校园贷”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利用“校园贷”诈骗的情况也开始出现。日前,吉林长春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涉案学生多达150余人。犯罪嫌疑人是如何作案的?为何百余名大学生深陷其中?案件暴露出哪些问题?

对人们而言,“校园贷”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利用“校园贷”诈骗的情况也开始出现。日前,吉林长春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涉案学生多达150余人。犯罪嫌疑人是如何作案的?为何百余名大学生深陷其中?案件暴露出哪些问题?请看记者调查。

疯狂俩月盆钵满

以为命中遇贵人

在长春市公安局朝阳分局的问询室中,22岁的郑义春在记者面前掉下了眼泪。因涉嫌参与一起“校园贷”诈骗案,郑义春日前被长春市公安局逮捕,目前正处于取保候审阶段。

“现在回想起那两个月,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小郑追悔莫及。去年6月,他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则消息:“专业办理大学生贷款,最快48小时放款,缺钱的同学请加下面的社交软件……有惊喜……”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等待他的并不是“惊喜”,而是一个无底的黑洞。

当时,郑义春马上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上了同为大三学生的王乐君,对方告诉他,只要提供身份证号、手机号和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就可以在2天之内得到2000元,王乐君还说,他们是通过“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平台拿钱的,并且“内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不用还款。“贷款不用还,还是头一回听说。”小郑有些犹豫。但经过两天思想斗争,他决定赌一把。在王乐君的指引下,小郑很快在“名校贷”和“优分期”两个校园贷平台注册了账号,48小时之后,他的账户一下子出现了一个大数目:1.8万元。

按照约定,小郑自留了2000元,并将其余1.6万元转给了王乐君。刚开始小郑心里并不踏实, “但几天后,当我再用自己的账号登录这两个平台时,网站显示‘该账号不存在’。”小郑心里的石头落下了,原来王乐君没有骗自己,真的能把贷款信息屏蔽。

“王乐君说,如果愿意,可以当他的代理人,每发展一个同学,我就能拿1000元提成。”郑义春说,抱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想法,他立马将这条“生财之道”分享给了几个高中“老铁”,为打消朋友的疑虑,小郑都会加上一句“我也办了,真的没问题。”此后两个月,郑义春一共发展了20多个下线,下线又继续发展下线,按照逐层提成的方式,他一共获利5万余元。

与郑义春相同的是,王乐君也是被同学推荐入伙的。在发现这条“生财之道”后,王乐君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发展了50余名下线,从中获利9万余元。2016年8月,因为“业绩突出”,小王在该项目“全国总代理”李继东的介绍下,在长春见到了“幕后老板”张弦。“我当时觉得我遇到命中‘贵人’了。”王乐君说,张弦当场送给他一辆价值10万余元的汽车作为奖励,并鼓励他继续好好干,“我当时觉得我这是在创业,根本联想不到‘诈骗’。”

传销方式敛钱财

诚信缺失引人忧

“8月末的一天,我接到了贷款公司的催款电话。”郑义春突然意识到,这场贷款“游戏”有可能是一个骗局,他马上联系王乐君,而小王表示自己也收到了相同的电话。不久之后,他们发展的下线陆续找上门来,两人抵不住压力,分别于大连和长春报警。

“调查越深入,案情就越让我们震惊。”最初发现线索的长春乐山镇派出所所长李国忠介绍说,截至目前,此案涉案大学生已达150余人,涉及东北三省、山东、广东、重庆等12个省市。经过缜密侦查,长春警方于去年9月、12月将主犯李继东和张弦抓获。

据警方介绍,李继东等人的诈骗方式,是首先骗取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待贷款下来后,用身份信息在校园贷网站上把学生的用户名更改,学生无法登录,便会对“屏蔽贷款信息”一说深信不疑。

“这是一起借助‘校园贷’平台,并利用传销方式进行逐级敛财的特大诈骗案。”长春市公安局朝阳区机动治安大队大队长王旭说,以往涉“校园贷”的多是经济纠纷案,而利用其进行诈骗的还十分罕见。

“我们从支付宝公司获取的嫌疑人间的转账记录,打印出来就有两尺多厚。”王旭介绍道,为了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他们跑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造访了“名校贷”“优分期”等公司。侦查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嫌疑人利用传销方式,内部层级错综复杂,最多的涉及10余层。”王旭说,150多人只是警方已掌握证据的数量,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传销链底端的大学生很难联系上。据了解,部分所贷资金已被嫌疑人挥霍,追缴有难度;更有甚者,在被催款后继续采用诈骗的方式,用他人的贷款来弥补自己的资金缺口。

“本案的一大特点,是不少被害人同时也是作案人。”李国忠介绍道,截至目前, 警方已对6名在校学生正式批捕,但由于案件仍在逐步浮现新情况,嫌疑人身份特殊,这6人已被取保候审。

“令我们震惊并痛心的是,嫌疑人用如此简单的伎俩,竟蒙骗了上百名大学生。”王旭说,涉案学生普遍存有侥幸心理,即使认为“贷款不还”涉嫌违法,也鲜有人主动报案,并且还积极发展下线。“他们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令人担忧。”王旭感叹道。

平台监管存漏洞

高校防范有疏忽

为一探究竟,记者登录了嫌疑人使用最多的“名校贷”官网。在借用了在校朋友的身份信息后,仅花3分钟就注册成功,随时可以进入办贷阶段。至于辅导员联系方式等信息,郑义春等人介绍,他们填的全都是假的,因为平台一般不会去与辅导员联系。

此外,“名校贷”官网还清楚地写着:可贷100元—50000元不等,90%贷款1小时内到账。

“客观上,办贷程序过于简单,为不法分子利用其漏洞进行诈骗提供了温床。”律师郗研宇分析道,“名校贷”等平台缺乏基本的反查机制,让并无太强偿还能力的大学生借款如同探囊取物。

徐淼是吉林市某高校的专职辅导员,她所在的高校有多名学生涉案。“校园贷广告随处可见,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可以与诈骗联系到一起。”徐淼坦言,案发之前她从未接到过学生的咨询或求助,“事实证明,我们和学生的沟通并不顺畅。”据她介绍,在接到警方通报后,学校立刻对学生展开了诚信教育,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此案暴露出,高校对学生信息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王旭说,嫌疑人用在校生身份进行贷款,而学校毫不知情,这一点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条文,将学生贷款纳入到学校管理职责之内,因此学校监管也存有不少难点与盲区。

“涉案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和信贷常识,对在校生的身份并不珍惜,甚至对欠贷不还对自己今后造成的信用污点毫不了解。”相关专家认为,在校园贷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各高校有必要进行一次彻底的风险和诚信教育,让更多学生知道:个人身份信息,是绝不能出卖的东西!

去年12月,郑义春在公安局遇到了同被逮捕的“幕后老板”张弦,小郑二话没话,上去就踹了他一脚,并痛骂“骗子!”“可我又何尝不是骗了几十个同学呢?”小郑苦笑道,“如果能够继续学业,进入社会,我一定会自食其力挣干净钱!”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诚信和风险教育不可缺

变了味的“校园贷”,还不起的“青春债”。长春警方破获的这起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最令人痛心的是涉案学生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的严重匮乏。在涉案学生眼中,个人征信信息是可以拿去做交易的筹码,而传销方式的引入,让更多的被害人变成了犯罪嫌疑人。“祸莫大于无信”,对于这些在校学生而言,这无疑是十分惨痛的教训。

当今各类新兴事物风靡,校园客观上已不再是“只读圣贤书”的场所,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拓宽常识教育的广度,已成为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要求。教书必先育人,成人方能成才,愿每一个大学生耳边常有警示,健康进入社会。

[我要纠错]
文:王振袢&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人们 而言 校园贷 不是 一个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校园贷”成传销式诈骗:大学生发展层层下线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