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告显示,有32566人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占比高达85.8%;仅有5390人不认同“问题学生”这个称呼,占比14.2%。这一数据意味着,“问题学生”这一标签被不少人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学...
朱昌俊
日前,在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发布了一份《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有32566人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占比高达85.8%;仅有5390人不认同“问题学生”这个称呼,占比14.2%。这一数据意味着,“问题学生”这一标签被不少人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行为评价。
“问题学生”的说法在当下的确已经比较普遍。但竟然有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还是让人意外,也更引人深思。
要知道,“问题学生”从来就没有一个严谨而准确的定义。《报告》指出,所谓的“问题学生”,更多只是来自教师、心理专业人士和家长的主观判断。甚至,它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其实就是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的标签,不仅仅是粗暴的,也是有害的。
如《报告》所指出的,当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经常被父母或老师提醒、批评和指责时,他们也会慢慢认同,逐渐丧失信心,甚至被同学另眼相待或者孤立。也就是说,给孩子贴上“问题学生”标签,不仅无助于帮助他们改变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是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反倒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我暗示,朝着“问题”的方向发展。但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激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增加和发现人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化和约束人。动辄给孩子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做法,明显与教育的本质相违背。
不过,“问题学生”标签的滥用,还不应该仅仅在学校和家庭的空间中被审视。近年来的舆论场中,随着一些涉未成年人事件的曝光度增加,诸如“熊孩子”“问题孩子”的标签也同样盛行。这也放大了社会对于孩子的标签化思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家长、孩子甚至教师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给孩子乱贴标签,不只限于要慎用“问题学生”这样的概念,也不限于在家庭和学校内要慎用,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警觉与行动。
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背后的现实原因更值得正视。比如,在相对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自然更容易强化各方给孩子贴标签的倾向。因为标签本身就是与多元化、可能性相对立的。在一定程度上说,“问题学生”说法的流行及其被广泛认同,本身也是社会教育焦虑的一种体现。当家长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说,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孩子只能靠学习成绩去获得认可,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学习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要被视为“有问题的”。可见,要真正遏制“问题学生”标签的流行,让更多人在心底里对孩子建立多元化的认知,首先仍需要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生态的改善。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