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除夕,在中国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王乙霏刚完成一片地的玉米授粉,他请同学拍下照片发给家人,“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
农历除夕,在中国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王乙霏刚完成一片地的玉米授粉,他请同学拍下照片发给家人,“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
王乙霏是中国农大农学院博士生,今年已经是他第4年在三亚的试验田里过春节了。海南三亚气候条件特殊,非常适宜作物的生长和育种。每到冬季,中国农大的师生都会专程来到这里。
由于去年11月的台风影响,玉米的播种期推后了10—20天,本来能在春节前完成的授粉作业随之推迟。于是,中国农大玉米中心的近百名师生春节期间来到南繁育种基地抢抓农时。
玉米授粉需要在雌穗吐丝之前套袋防止串粉,花丝吐出后用大袋套住雄穗进行人工授粉。只见学生们穿上防晒服,戴上防晒帽,把授粉兜系在腰间,在地里忙碌着。2022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生闫明珠今年是第一次不在家过春节,“很想家,但是能跟大家一起过春节也很开心”。连续3个春节在三亚度过的农学院2021级博士生刘晋初说:“非常想家人,但是农时决不能耽误。”
中国农大与三亚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中国农大教师在三亚开展科研,产出了许多国家级的重大科研成果。2020年,为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南繁硅谷建设,中国农大成立了三亚研究院,聚焦农业绿色发展、作物学、生物学、畜牧学与兽医学等领域,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南繁与热带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
从那时起,中国农大人在三亚的教学科研按下了“加速键”。今年春节,有近百名师生因为科研任务留在三亚。
农业需依时令而动,抢抓农时就是在播种希望。“我可能属于‘天选下地人’,即使一个人在地里,我也觉得特充实。”王乙霏说,“我知道,当我们的青春绽放在除夕的试验田和实验室里,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多了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施剑松 通讯员 刘铮)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