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雕虫小技”成大业

:2025年02月24日 科技日报
分享到:

几张斑驳泛黄的手稿上撰写的研究提纲,展现了《中国昆虫学史》这部重要著作的最初模样,也让人想起它的作者——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教授周尧为之奋斗的日日夜夜。

 周尧为《中国昆虫学史》撰写的研究提纲。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周尧为《中国昆虫学史》撰写的研究提纲。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周尧为《中国昆虫学史》摹写的甲骨文材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周尧为《中国昆虫学史》摹写的甲骨文材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几张斑驳泛黄的手稿上撰写的研究提纲,展现了《中国昆虫学史》这部重要著作的最初模样,也让人想起它的作者——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教授周尧为之奋斗的日日夜夜。

1957年,周尧撰写的《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初稿)》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看起来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却引起了强烈反响。它不仅获得了国内昆虫学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赞誉,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古农书考》都引用了该书的成果。

编著中国昆虫研究史

在《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初稿)》出版前,周尧已经是一位声誉卓著的昆虫学家,却为何钻进故纸堆,开始从事昆虫学史研究?这一切都源于他长久以来的一个心结。

在南通农学院(扬州大学前身之一)读书时,周尧听到老师讲述昆虫学历史时,提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昆虫学史,这让他很是不平。后来,他每每读到西方的昆虫学史著作,发现书中都对中国的贡献只字不提,这让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西北农学院的代表,出席了教育部召开的教学大纲制订会议。当时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苏联教材的大纲。而苏联的教材里,也很少提及中国。周尧和与会的同志都希望在新大纲中编入中国昆虫学的成就,却苦于缺少这方面的材料。为了总结祖国昆虫学成就,他在会上便接下了书写中国自己的昆虫学史的任务。

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其艰辛程度不亚于发现一个昆虫的新属种。

一方面,除蚕桑和蝗虫外,古代没有其他昆虫的系统记录。很多材料都分散在浩如烟海的各类古籍中,而且年代不易考证,文词深奥难懂、语焉不详,搜集整理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另一方面,周尧承担了很多野外采集、观察解剖、分类研究的工作,还有数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用于整理和搜集史料的时间十分有限。

好在周尧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得到西北农学院院长辛树帜的鼎力支持,并且西北农学院的教授石声汉、夏纬英、王振华,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毓瑚以及华南农学院教授梁家勉等也为他提供了帮助。在多方的助力下,周尧从正史、地方志,以及《诗经》《尔雅》《本草纲目》等大量古籍中寻找线索,先后查阅线装书7000多册,摘录了大量资料。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中国古代昆虫学的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他发现,在昆虫学领域里,中国古代不论是益虫利用、害虫防治,还是昆虫学理论的观察研究,都有极其光辉的成就,这些成就甚至和四大发明一样,为全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

周尧依据这些古籍文献,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昆虫学的主要成就,撰写了《中国古代在昆虫研究上的成就》《我国古代利用益虫和防除害虫的知识》等论文,1955年发表于《光明日报》《昆虫知识》等报刊。在此基础上,周尧于1957年完成了《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初稿)》。该书以充分的史料论证出,中国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昆虫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天敌与化学药剂利用诸多领域,都比欧美早了几个世纪。

《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初稿)》是国际上第一部研究中国昆虫学史的拓荒之作,第一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代在昆虫研究和利用上的卓越成就,由此纠正了国际昆虫学界认为中国古代无昆虫学的长期偏见。

此后,周尧充实考古资料,对原有内容进行订正、补充,并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经反复修改,1980年,《中国昆虫学史》由昆虫分类学报社出版,1988年修订后由天则出版社再版。1981年9月,《中国昆虫学史》获1980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11月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1990年10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中国昆虫学史》确立了中国在国际昆虫学研究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国际昆虫学界和科学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随后,《中国昆虫学史》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德文等版本,内容被国内外专著和教科书广泛引用。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生物学史家张孟闻,昆虫学家朱弘复、赵修复、夏凯龄,农史学家梁家勉等均给予高度评价。张孟闻称其“实为我国昆虫学历史扬眉吐气之作”。

实现“科学救国”梦

周尧就是这样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早在中学时代,他目睹了祖国的深重危难,便积极投身爱国运动。进入大学,他放弃热门专业选择攻读冷僻的昆虫学,毕业后克服困难自费出国留学,为的就是实现“科学救国”的梦想。留学期间,他处处维护祖国的荣誉。抗战爆发后,他疾呼“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义无反顾勇蹈国难,投笔从戎。

在学术上为国家争荣誉、争权利,成为周尧在科学事业上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

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以个人之力,创办昆虫研究所,出版昆虫学刊物,为的是“科学昌明,国家始能永存,民族方有光荣”;他立志研究中国昆虫分类学,是决心改变中国昆虫95%由外国人命名和研究的现状;他创办《昆虫分类学报》,是为尽快推动中国昆虫分类学事业的发展,使中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晚年倾力投入蝴蝶研究,组织全国学者编写《中国蝶类志》这部巨著,填补了中国蝴蝶研究的诸多空白,为中国蝴蝶的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和资源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创建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昆虫博物馆,为国际宣传和学术交流服务,提高祖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声誉和科技影响。

“我愿在我见到列祖列宗时,能够无愧地对他们说:我心中无时不想着祖国,我一生没有浪费时间。”在7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周尧心中始终装着祖国。他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虽历尽坎坷而百折不挠,奋勇开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他用自己坎坷而辉煌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奉献。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 夏如兵)

[我要纠错]
文:宋聪乔&发表于江苏
关键词: 中国昆虫学史 写的 研究 提纲 科学家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点个赞
0
踩一脚
0

您在阅读:周尧:“雕虫小技”成大业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 阿里云上云钜惠,云产品享最低成本,有需要联系,
  • 卡尔蔡司镜片优惠店,镜片价格低
  • 苹果原装手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