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的、终身的。在孩子成长到大学阶段,家长和社会是否已经“功成身退”?本期“新时代的成长成才观系列访谈”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团委书记沈晓颖,与我们一同从大学反观教育的过程,共同探讨人才培育中的要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的、终身的。在孩子成长到大学阶段,家长和社会是否已经“功成身退”?本期“新时代的成长成才观系列访谈”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团委书记沈晓颖,与我们一同从大学反观教育的过程,共同探讨人才培育中的要点。
嘉宾简介:
沈晓颖,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团委书记
精彩观点
新华网:
大学是很多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作为团委书记,您觉得大学阶段的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有什么不同?作为老师,您觉得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引导?
沈晓颖:
大学阶段的教育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是一个学生向社会主义建设者、工作者身份转变的重要准备阶段。它和义务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大学教育会从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到基本素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全方位的培养。因此,大学在课程设置上,也会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部分来组成,考查的方式也比较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研究性成果的体现。相应地,同学们在学习方法方面也要做较大的调整,大学更强调自学能力,要有探求新知识的热情,要能够融合所学的各类知识,要有创新意识。
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期间,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养成这些特质,那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甚至对于今后的人生事业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助推力。
新华网:
现在有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在高中时代很努力、很拼命地学习,但是到了大学就像瞬间减负了一样,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对怎样过好大学生活,您能不能给大家提一些建议?
沈晓颖:
瞬间减负的感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的感受,或者说是同学们一个阶段的感受。的确,少了高考成绩这个紧箍咒后,有些同学会觉得似乎生活变得很自由、很自主,但这只是阶段性的。更多同学会迅速调整,树立起新的学习成长目标。学习也并不仅限于课本,社会实践、团队合作都是学习的途径。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大学的管理是外松内紧的,是“他律”转为“自律”的过程,没有老师、家长在后面盯着,更多需要同学们自主安排。除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会搭建很多平台,供同学们自我培养提高。同学们可以通过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来争取资金,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参加各类的学生组织,例如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培养自己的合作沟通能力;可以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来增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与社会的接触能力;还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可以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首先要拥有良好的主动自我培养的意识,才能更好地通过大学平台来历练自己,这些意识并不是在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更多是在中小学甚至幼儿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的。
新华网:
您眼中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沈晓颖:
最好的教育,这是一个千古难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有其自我发展的道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心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激发起学生自我培养的要求和意识,那就是最好的教育。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所培养的人需要方方面面的核心素养以应对今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比如说,在国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需要青年人有极大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娃娃开始。此外,还有合作沟通的能力,从小如果积极参与各类实践,那他就会有更多的体会和经验的积累。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就单单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那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关注的不是一时跑得多快,而是能跑得多久,学习是一个终生的事业。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