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靶机供靶团队顺利完成了在甘肃的外场任务,用了两天时间完成了最后的撤收工作。随后,他们收拾着自己本就不多的个人行李,带着晒得黝黑的肤色,在历经多次转乘后,马不停蹄...
7月29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靶机供靶团队顺利完成了在甘肃的外场任务,用了两天时间完成了最后的撤收工作。随后,他们收拾着自己本就不多的个人行李,带着晒得黝黑的肤色,在历经多次转乘后,马不停蹄地赶往辽宁省,奔赴下一个试飞场。
顶着50摄氏度的高温在试飞现场突围风沙是怎样一种体验?南航无人机研究院长空靶机供靶团队有话说——
“吃不了苦的,干不了这活儿”
“沙尘暴来了!”一声大喊随着风声传过来,刚刚扎好帐篷的长空靶机供靶团队成员顾不上休息,队长张元杰冲出帐篷,一边指挥着大巴车、运输车等大型车辆停在帐篷迎风口前,一边带着队员们顶着扬起的风沙开启了帐篷加固工作,以此阻挡“来势汹汹”的风沙。
突发情况不断,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虽然已经多次来到甘肃执行外场试飞任务,但自主扎帐篷还是第一次,“不会,就从头开始学起”,张元杰带着队员们通力合作,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终于将帐篷稳稳地“钉”在了戈壁滩上,谁知“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又为这个新任务再上难度,看着被8级大风吹的“颤颤巍巍”的帐篷,队员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张元杰更是坐立难安,“要是没能抵御住风沙,之前的工作都白费了”,从晚上8点到凌晨1点多,狂风渐渐平息,队员们这才都松了口气。
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无水、无电、无信号,是团队习以为常的工作环境
这是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从7月16日就来到阵地执行外场任务的他们,已经与酷暑、风沙“作战”了近20天。戈壁滩上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前一秒还是万里无云、烈日当头,下一秒就会狂风大作、风沙漫地,白天的温度能达到50多摄氏度,晚上又会骤降30多摄氏度。
“在外条件有限,能填饱肚子就行了”,张元杰说到,为了能够争取更多时间,队员们早已练就了快速吃饭的技能,有时,风沙突然来了,迅速转移地方“躲着”风沙吃饭也是必备技能。“外场工作条件就是这样,团队中留下来的都是能吃苦的,吃不了苦的干不了这个活儿。”
每晚回到歇脚的基地时,已经接近9点了,白天酷热难耐的天气“蒸”出的一身黏糊糊的汗液,到晚上降温时会成为覆在衣服上的一层“冷凝剂”,总会让人时不时地打个寒颤。到了基地,打上一桶水,拿着毛巾,蘸着水擦洗身体,就算是洗了个澡,这是队员们一天之中最放松的时刻。
团队每天会安排两名队员驻守在阵地照看着设备,没水、没电、没信号,一天的任务结束,就带着一身混合着汗水和沙尘的“疲惫”守在驻地,驻地荒无人烟,但偶尔会有野狐狸、野羊等动物“造访”,值班时需要时刻保持警觉,消除任何可能对设备造成危害的因素。
呼啸的风声吹过驻地,但耳边回响着的却是寂静,“每次值班驻守的时候,就是格外想家的时候”,队员张晓虎说到,外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信号也不好,每天和家里人匆匆报个平安,就投入紧张的工作节奏中了,张晓虎的孩子还小,不到一岁,驻守时他常会拿出手机翻翻孩子的照片。
“苦”中有乐、“苦”中有甜
“执行任务时,我们很少说话,风太大,有时候说了也听不见,索性不说了”,张元杰说到,试飞任务很多时候,都是团队作战,无论是组装设备,还是完成指令,都需要队员们共同参与完成,多年来共同培养的默契,让“打手势”成为了主要的沟通方式,有时甚至不需要手势,只用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意思。
队员们顶着烈日装配设备,一天下来,工作服上总是沾满了油污
团队固定班底有26名,轮转在全国不同的阵地执行试飞任务,一年中近一半的时间,队员们都是奔波在外场,团队中有的队员每年在外场的时间多达200余天。
这次执行任务团队中的陈红娟、吴保根都是退休后又毅然选择回归队伍,“对长空靶机有感情了,队里缺人,就觉得自己还能使上劲儿,应该顶上”,59岁的陈红娟说到。“有事儿找‘红姨’”,已经成为了队员们的共识,热心肠的陈红娟,是全体试验队员的大管家,试验队员工作服破了,她总在第一时间主动帮着缝补好;试验队员有个头疼脑热,秘制姜茶总是热腾腾的灌满队员的水壶;外场生活艰苦,她就想着法的给队员加餐,南京风味的馄饨、烙饼……让队员们在茫茫戈壁上,也能品到家的味道。
63岁的吴保根,已经从事外场工作40年了,“外场环境苦得很,有时半天都喝不上一口水”,即便如此,退休后的他,还是想念和团队并肩作战的时光,“知道队里有需要,我就回来了”,话不多的吴保根,总是默默地埋头工作,“专注到眼前的任务中,就感受不到热了”,每次任务完成,他总是后知后觉,衣服已经多次被汗水浸透了。
“没有情怀,很难坚持下来,虽然条件很苦,但每次成功完成任务,就是心中最难得的‘甜’”,张元杰说到,这几年团队也陆续在招纳人才,留下来的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不想吃苦、选择离开是人之常情,但愿意留下的人,总是会在‘苦’中找到乐子、找到甜头”,团队中最小的队员、98年的骆响说到,刚开始加入团队时,无数次想要放弃,但当第一次执行外场任务,看到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时,“那时候觉得每个人都是对方的重要支撑,能在这样的团队里,很值!”每次任务成功完成后,踏上返校的旅程,他总能睡得很香,“这份踏实的感觉,是在全力拼搏付出后才有的”。
这样的团队不止一个
“团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不畏酷热、不惧风沙、攻坚克难的精神令人动容”,副校长施大宁带队前往外场试飞基地慰问团队队员时充分肯定了团队艰苦作战、实干担当的良好精神风貌,并勉励队员们在科技攻关、贡献国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奋力推动南航无人机事业乘势而上、再立新功,取得更多高质量成果!
外场马不停蹄的高强度试飞,离不开无人机研究院的后方保障,在南京无人机研究院的科研实验室、生产调试车间、试验测试场所里,正在加班加点赶任务。有时为了保工期、赶进度,深夜仍是机器轰鸣、灯火通明,“我们同时在推进5-6个机型的研发、定型、生产、交装等任务,暑期全院都投入到了紧张的生产、研发工作中”,无人机研究院院长燕雪峰说到。
在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像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几乎每一次的外场试飞,都是在条件恶劣的戈壁滩,一次又一次将“为国铸重器”的忠诚担当书写在大漠深处,“在无惧挑战、攻坚克难中,催生了‘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长空精神’”,无人机研究院党委书记高小泽说,这种精神的内核就是“艰苦奋斗铸重器、无私奉献写忠诚”,是南航人“航空报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无人机人的价值标尺和行为范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校对 李海慧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