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雪龙号”抵达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近6个月科考任务。东南大学南极科考队员、95后青年学者单硕完成南极无人值守能源系统“东大极能”运维升级改造...
4月8日,“雪龙号”抵达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近6个月科考任务。东南大学南极科考队员、95后青年学者单硕完成南极无人值守能源系统“东大极能”运维升级改造随队归来。
记者了解到,科考期间,单硕与队友在最低-40℃的极寒环境下,完成东南大学自主研制的泰山站智慧无人能源系统“东大极能”、昆仑站智慧无人能源系统“东大极能2.0”的技术保障任务,成功维持两站能源系统持续无故障运行。值得关注的是,单硕在海拔4087米的昆仑站,成功收集到400小时极昼期多角度光强数据。这是东南大学队员首次完整采集在站期间昆仑站太阳光强的变化规律数据以及自研多面光伏架构的输出特性数据,为极地光伏高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据悉,自2009年参与南极昆仑站首套可靠支撑平台建设以来,东南大学科研团队持续为南极科考能源系统建设运维提供核心支撑。2019年“东大极能”在泰山站实现国产无人值守能源系统零的突破,2022年升级版“东大极能2.0”在昆仑站投运保障科考数据实时回传,2023年研发应用首套10kWp昆仑站无人综合能源平台光伏系统,显著降低柴油发电机使用量,能耗减少达50%。此次科考中,团队创新采用“传统柴油发电-新能源发电”协同运维模式,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运维平台,实现南极海拔最高科考站能源系统的远程智能监控与故障预警。
中国每年参加南极内陆科考的仅有二十余人,东南大学是持续参与南极内陆科考的少数科研单位之一,2009年至今共有10人次加入中国南极内陆科考队,先后参加中国南极第29次、第35次、第36次、第39次、第40次、第41次科学考察队,服务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等科考站点,共同完成南极内陆任务。
南极无人观测站由能源供应系统、观测设备、远程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作为国内主要在南极内陆提供能源供应和远程控制系统的单位,未来,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将聚焦清洁能源占比提升、无人智能运维与多舱协同感知,打造更稳定、智能、绿色的极地能源保障系统,为我国南极科考持续贡献东大力量。
通讯员 吴涵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校对 盛媛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