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诚邀全球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依托光电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我们将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助力...
一、项目介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诚邀全球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依托光电院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我们将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助力青年英才成长。
二、申请人条件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主要研究方向先进材料、光电集成、高端智能制造;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拟研究项目有明确产业化目标者优先;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三、资助政策
01、国家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科研经费100-300万元资助支持,资助期限为3年。
02、研究院支持
(1)薪酬待遇
为入选者提供有竞争力、能够使其安心前沿技术及应用研究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年薪60-100万元,人才待遇“一事一议”。
(2)项目经费
根据研究计划,提供研发启动经费,支持其组建研发团队,优先推荐申请各类科技项目和其他人才项目。
(3)孵化服务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可提供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以及金融支持,协助设立公司、申请政府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等。
(4)生活保障
提供全面一流的人才服务,可享受南通创新区人才安居相关政策,包括优惠购房/租赁、优质医疗资源、子女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等。
注:
1.申请条件、国家支持政策参照2024年海外优青申请公告,具体以2025年基金委发布通知为准。
2.限项要求: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四、项目申报及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包括个人信息、从本科起教育及工作经历、科研成果、研究兴趣、奖励荣誉、实验技能、主持或参与课题等)发送到邮箱:hr@ydioe.pku.edu.cn,请【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邮件主题请标注为“海外优青+姓名+研究领域”。
1.优青(海外)项目咨询:
联系人:孙老师
邮箱:sunquan@ydioe.pku.edu.cn
咨询电话:0513-51088306/18020366250
2.人才招聘咨询:
联系人:蒋老师
邮箱:hr@ydioe.pku.edu.cn
咨询电话:0513-51088302
五、关于研究院
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是由北京大学与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于2019年11月成立,坐落在风景优美、环境宜人、配套齐全的南通创新区紫琅科技城。研究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任理事长由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和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共同担任,龚旗煌院士兼任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运全任院长。
光电院致力打造成为“扎根南通、国际领先、中国特色、北大气派”的新型研发机构标杆之一,秉持创新不止、求实笃行、协作共进的理念,光电院在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高精尖前沿创新研究、高质量应用技术研发、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产学研融合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自成立以来,已集聚高水平人才团队12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相当人才16人。专职员工68人(博士及高级职称20人,硕士32人)。已承担国家、地方重大项目/平台建设32项,开展横向项目180余项,累计获得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40余项,形成新型材料、高性能器件、先进模块、高端装备为一体的光电技术矩阵,开发出高端设备、模块60余台套,正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已孵化出4家项目公司。
在北京大学和南通市人民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光电院迎来蓬勃发展的新契机,我们诚邀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共同聚焦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与工程项目需求,致力于国产化替代及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助推新型产业孵化,加快打造一支具备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团队,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