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出一批“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推动博物馆育人资源的开发应用,打造“一城一馆一课”品牌活动,提升运河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2月21日,省教育厅在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情况、经验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构想。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问(新华社记者):潘漫副书记在介绍中提到了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建设,我们注意到,近期,苏州、扬州等地都启动开展了相关活动,请问江苏在推进这项工作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 邹燕):开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建设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和“大思政课”建设的举措之一。去年底,省教育厅联合省文物局就推进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作出部署,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系统推动各地博物馆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拓展江苏“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格局。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出一批“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发挥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区域综合项目和全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作用,推动各设区市教育部门、文物部门等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堂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形成 “一城一馆一课”品牌活动。2月18日,江苏“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扬州专场活动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5位思政课教师进行大中小学“博物馆里的运河思政”教学展示交流,现场授课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让参与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中华文明的辉煌,极大提升了运河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二是推动博物馆育人资源的开发应用。结合各学段思政课建设要求,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常态化开展场馆育人资源的建设工作。开发一批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研学线路,推出一批代表性课件讲义、小视频、微电影等,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云展览、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等。省教育厅、省文物局也将结合实际,择优认定一批优质课程资源,通过“江苏名师空中课堂”“苏思享”公众号等渠道加大对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推广运用。
三是建立健全校馆合作长效机制。各地教育部门、文物部门统筹本地资源,开展学校和博物馆结对共建。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学习活动。邀请符合条件的博物馆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常态化走进校园参与思政课教学,通过宣讲、展览、座谈、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问(《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博物馆、文化馆众多,请问南京在馆校合作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陈尚军):南京作为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之一,文博资源丰富,现有登记备案博物馆82家,国家等级博物馆19家。这些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为南京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生动素材。近年来,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用好用活文博资源,建强“大课堂”、培育“大师资”、搭设“大平台”,共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一是馆校联动建强“大课堂”。市级层面,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联合下发《南京市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评选博物馆教育优秀课例23个;评选优秀研学实践教育课程400个,博物馆课程占40%。学校层面,一方面立足校内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思政课、语文课等相关课程中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校外“行走的课堂”,推广“15分钟教育圈”,研发“500娃娃学非遗”“我是信仰传承人”等馆校合作品牌课程。博物馆层面,开发“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面向学生开设“行前一课”等“六个一课”,截至2024年,全市8000多名中学生参加学习。纪念馆和南京大学联合申报的“打造‘六个一课’ 讲好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大思政课’”、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和南京邮电大学联合申报的“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均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推广项目。
二是馆校协同培育“大师资”。市教育局与市文旅局积极探索以学生需求为牵引、以学术研究为基础、馆校联合研究实践的合作模式,联合实施“种子教师”计划,探索建立“校进馆”“馆进校”师资培养“双进”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学校老师进馆调研学习、博物馆教育专员进校了解教育需求。学校主动聘请博物馆社教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等。博物馆不断优化志愿服务队伍,形成大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品牌,如南京市博物馆的“小灵星”、六朝博物馆的“六朝青”“小青莲”、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小雨滴”志愿者等。
三是馆校共建搭设“大平台”。2019年起,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等七部门共认定六批181个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涵盖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和各类博物馆近50家。南京教育系统建设的“金陵微校”和“宁育家”线上平台分别开设有“在博物馆长大”“研学好去处”等版块,面向全市师生和家长推介博物馆思政教育资源。2024年,南京凝聚全市67家高校博物馆力量,成立“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并举办首届联展暨大学新生第一课活动。市教育局整合全市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南京思政好声音”思政育人平台,定期举办现场会,展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成果。
2月23日,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将联合在六朝博物馆举办“南京思政好声音:博物馆里的中国”主题活动,围绕“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进行新探索。
问(新华网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请问江苏在一体化课程开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季卫兵):课程建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2024年以来,省教育厅组织相关高校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一体化示范课程开发。南京理工大学有幸参与其中。下面,我代表课程开发团队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我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首批示范课程,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牵头开发,精选大中小学各学段优秀思政课教师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优秀宣教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完成。
在课程选题确定方面,首批示范课程聚焦江苏省优质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确定了四个系列课程开发的主题。以依托周恩来纪念馆开发课程为例,选定《像周恩来那样成才奋斗》(《学习周恩来 成才担大任》)为主题,同时确定从“爱国”“立志”“家风”三个切入点开发面向不同学段的课程,即每个学段均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分别开发一节课程。
在课程开发实施方面,省教育厅制定了《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课程开发基本规范》,四所牵头高校分别根据选定的课程主题,组建教学团队,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丰富的文物文献、场馆空间、宣传教育等资源,打造主题融贯、学段衔接、同课异构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示范课程。首批示范课程开发涵盖四大选题,目前,已完成课程录制32节。
在课程质量保障方面,充分发挥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审核把关作用,对已经完成开发的首批示范课程进行质量把关和内容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各开发团队根据专家意见建议进行了完善。经再次审核后,将上传至“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供学校思政课教师参考使用。我们也将认真做好课程开发经验总结等工作,为下一批次课程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问(《中国青年报》记者):新时代伟大成就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支撑,请问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融入思政课方面有哪些做法?
答(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王刚):新时代伟大成就是鲜活的思政教材,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政课教科书。2024年以来,省教育厅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苏’写‘四个新’篇章”这一主题,从“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四个方面,邀请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并进行现场录制,形成江苏高校思政大课课程辅助资源包。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课程制作任务,我们在课程制作过程中,着重体现三个特点。
一是在专家安排上突出高层次。本次系列思政大课,邀请了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主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的院士、资深教授、社科名家等,如南京大学党委原书记、知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陈光教授等。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江苏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江苏考察调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殷殷嘱托,特别是“四个新”的要求,我们首期开设录制了9场专题讲座,全方位展现江苏在“四个新”方面的探索和成效,深入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为什么行、行在何处、行向何方。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邀请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以“顶天立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遥操作机器人技术研究”为题,讲授江苏高校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专家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大量运用实践案例,讲故事、摆数据、作对比,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较好地融入了课程实施全过程。同时,还通过反问反思、情境呈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江苏新实践,立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目前,9个专题课程已制作完成,经审核后,将上传至“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供思政课教师参考使用。同时我们也将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部署要求,更好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教育激励作用,进一步丰富思政课内容,构建实景课堂、行走课堂和云端课堂,讲好新时代故事,讲活江苏故事,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来源:社政处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