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4年12月,南通大学主动策应国家战略,依托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成立专门服务于长江经济带与江苏发展的高校智库——江...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4年12月,南通大学主动策应国家战略,依托江苏沿海沿江发展研究院,成立专门服务于长江经济带与江苏发展的高校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十年来,这个既非“985”“211”也不在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智库,成功入选CTTI来源高校智库百强榜,是江苏省宁外高校唯一省级重点高端智库。
凭什么是它?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头雁”领航、“强雁”协同,带动“群雁”齐飞、“雏雁”振翅的雁阵效应,及其勠力创新、聚智辅政的不懈探索,给出了最好答案。
内联外引,构建专兼互补“人才矩阵”
与社会智库、党政部门智库相比,地方高校智库不仅具有学科基础和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还具有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独特优势。
但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成立伊始,却只有屈指可数的4名专职人员。研究力量薄弱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研究成果稀散、对外影响力有限。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研究院在对南通大学校内资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凝练形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产业创新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开放经济、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以及区域治理政策与法律、沿海沿江发展战略等8个研究方向,对应成立8个研究所。除了聘请资深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研究所负责人外,还广泛吸纳了一批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研究院的专兼职研究力量。根据专业契合度,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约30名学术骨干加入其中4个研究所,其中黄建峰、马飒夫妇加入开放经济研究所,开起了“夫妻店”。地理科学学院也有近20名科研人员加入其中2个研究所。
不只整合校内资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长乐及其博士生孟越男,因研究领域与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度契合,也被邀请加入研究院相关项目研究。2016年,两位参与了研究院承接的中宣部马克思主义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战略研究》,随后又先后参与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研究”、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申报工作。2022年6月,孟越男博士一毕业便“转正”成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专职研究队伍中的一员。
“我们希望通过借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学科互补、梯队衔接的人才队伍,更好激发地方高校智库的研究合力、学科合力和人员合力。”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成长春作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和首席专家,不仅擅于观瞻时局、抬头看路,还精通高校智库建设的道与术,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维度,为研究院补齐了专职人员不足的短板。
目前,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共有核心研究人员76人,其中八成以上是兼职人员。他们各自深耕在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独到的学术思考力,有利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攥指成拳。
“正是因为有专兼结合的学科交叉,我们的智库才能开展好有组织科研、团队化协作运营模式实践,在每一次决策咨询、课题研究、项目攻关、社会服务时,抱团合作,集成突围,推动一个又一个项目更快更好开展。”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华如是说。
事实证明,这支专兼互补的智库团队,过去十年组织化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与长江中下游智库一起打破上中下游智库间的“烟筒数据”“信息孤岛”,建立了覆盖长江经济带的研究联盟,推动各智库专家各展其能、各显其长。
头雁领航,推动老中青“师承一脉”
作为智力资源的有效集成形式,地方高校智库不仅在战略研究、资政建言、文化传承等方面成为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还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出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人才的育人职责。
师承效应是群体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秉持的育人思路。瞿锦秀,一位80后女博士,用四年时间完成从“行管人员”到“科研新秀”的蜕变。她援引巴菲特的话说,“与优秀的人为伍,将来也会不知不觉变得更加优秀。”
转行做智库人的四年,瞿锦秀写了20余篇理论文章和研究报告。“首席专家提灯引路,鼓励我做长江文化研究,不仅为我打开了学术新路,还通过带教让我少走很多弯路;学术骨干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教我学会理论研究与资政报告‘两条路’走路。”瞿锦秀对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这个智库团队给予的学术指引充满感激。
作为团队领头雁,成长春不仅时刻保有对“上层建筑”和国家方略的敏锐洞察力,精准凝练重大课题,为研究院指航定向;还时时关注团队科研动态,带领大家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为帮助年轻学者快速成长,他不光从方法技巧上加以指点,甚至在框架结构、观点凝练、字词句读上提供精细指导。“建设地方高校最强智库,必须回答好人才与智库双向奔赴、同行共长这一命题。”成长春说。
在研究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首席专家精神力量感召下,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叶磊以兼职研究员身份加入其中。“我参与了研究院国家社科重大专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研究,和团队一起开展了系列重要调研活动并共同完成系列决策咨询报告,也为此收获了多个项目成果和荣誉称号,真正与研究院同伴同行同成长。”去年,叶磊被选派为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西藏阿里地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更多年轻学者则直言,若将研究院的智库人分成老、中、青三个梯队,可以从第一梯队学习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研读政府重点工作的能力,从第二梯队学习撰写文章的逻辑思维与文字组织能力,从第三梯队学习求真务实、苦干巧干的科研精神。
如今,经过多年历练、可以在决策资政报告与理论文章两种话语体系间轻松切换的陈长江和冯俊博士,已成长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的标杆。他们在项目书撰写、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已深度影响着研究院的年轻智库人。2022年,研究院资政服务青年团队荣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研究院还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和学生专业特点,围绕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区域协同发展等主题,针对性设计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实地开展调研或服务。去年,冯俊指导的南通大学乡村生态富民调研团队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团队,并入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全国百强。他指导研究生参与撰写的两篇决策咨询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我们作为兼职智库人,不仅会将实地调研、田野考察置于一切研究工作的中心环节,还会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思维。”来自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的陈晓峰博士说。
群雁齐飞,共促智库研究全面开花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2014年以来,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形成的以首席专家为核心、常务副院长和8名所长为中坚、校内外特聘研究员为补充的科研团队,紧扣“智库三问”——为谁提供产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提供的产品是否为政府决策层所需,创新探索“六位一体”发展模式,与中央媒体、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部门、沿江科研机构、相关高校智库通力合作,在资源共建共享中出思想、出成果,推动智库研究全面开花。
成长春回忆,研究院成立至今,可以为破解长江经济带“化工围江”问题和长江水域生态建设,前往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贵州等多个工业园区数十家企业和上海、南京、宜昌、常州等沿江水域,开展沉浸式走访调研;也可以为了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踏遍扬州、南京等沿江八市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与地方政要对话,为区域发展献策;还可以作为国家部委委派专家,参与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工信部组织的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50人论坛等,全程提供智力支持。
一系列集中调研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研究院在全国、江苏甚至南通及周边地区的显示度,也为长江经济带流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中国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决策参考。
“从重大课题申报到落地研究具体对策,再到研究成果在媒体发表、到一线宣讲,可以说,我们作为地方高校智库,既接得了‘天’,也连得了‘地’,在接‘天’连‘地’中实现了各层次项目、各级报刊理论文章、各级领导批示全覆盖。”成长春透露,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已经形成的决策咨询成果、主要观点被工信部、江苏省人大、江苏省政协、江苏省发改委采纳应用30余次。“我们创新提出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观点,在长江经济带产业平台建设和生态发展等方面,做到了发声最早、观点最新、院地结合。”
如今,走进内涵建设与品牌提升期的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正致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指数报告和数据库“三大品牌”。2024年,第九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大学举行,与会专家聚焦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谋划长江经济带世界级创新雁阵建设。此前,研究院启动长江经济带数据库平台建设,并首次发布《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报告(2020-2021)》,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这“三大品牌”项目,也将是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长期坚持的“固定动作”。
“策应国家战略,站在最高端;服务地方经济,踏在最实处。研究院走出江苏、走向全国,早已不只是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样板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更是服务国家部委、江苏省委、南通市委科学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也是地方高校智库服务国家大局、勇担时代重任的使命所在。”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宇民说。(郑晋鸣 余小乔)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