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要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教育惩戒又成了热门话题。关于教育...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要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教育惩戒又成了热门话题。关于教育惩戒,南京教师怎么看?
“爱孩子”和“立规矩”,
从来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
南京首批德育名师夏光清认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出一个适合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身心健康的人。孩子从家庭走入学校,需要经历社会化的历程,而社会秩序的要求比家庭关系的要求严苛得多,因此集体教育就自然带有适当的强制性,就像汽车的方向盘和刹车系统一样。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表扬和赞美,也培养不出人格健全的儿童。现在的“教鞭”在古代也叫“戒尺”,而不是“惩尺”。“戒尺”二字充满了智慧,一是有警告,二是有尺度。可见,“惩”的目的在于“戒”,维护惩戒权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教育惩戒呢?夏老师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为怠惰。该努力而没有努力,该尽的责任没有尽到,比如作业马虎、天天抱着手机玩、顶撞师长等,惩戒是为了促使孩子养成尽责的习惯;二是故意作恶。如偷拿别人的物品、好狠斗勇等,惩戒是为了警告孩子做人不可以心存恶念。而孩子的无心之过,或暂时能力达不到的要求,不必苛责,有的则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夏老师说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对于一些屡教不改、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经常伤及他人的学生,要坚定地按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开出合理的惩戒措施单,并征得家长的支持,由学校德育部门公道地执行,真正发挥教育惩戒的育人价值。一是把“戒尺”举得高高的,让孩子感觉到后果的严重,对违规有敬畏感;二是戒尺要落得轻轻的,惩戒有度,以不伤害孩子身心为前提,重在惩戒的仪式感。教师手中“落下的戒尺”,赋予了老师教育的权利与规则,也蕴含着对学生满满的爱与责任。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
慎重、妥当使用教育惩戒
教育惩戒有时会变成一把双刃剑,不仅伤害了学生,也将老师卷入教育纠纷之中,因此,夏光清老师认为,教育惩戒的运用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合理性,确保惩戒背后的精神价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二是有限性,避免惩戒带有泄愤,导致运用不当;三是操作性,惩戒要有理有据有节有法。“几年前,我根据学生犯错的轻重程度制定了班级惩戒制度:‘开具错误行为告知单→静坐反思5分钟→取消集体活动1次→背诵古诗词1首→收回奖状1张’。如学生课堂坐不住,就罚他背诵一首古诗词,不仅起到了惩戒的效果,专注力也得到了提升,比抄一百遍好得多;再如,班级最严厉的惩罚是收回一张奖状,每一张状奖都是孩子努力获得的,他们特别珍惜。”
南京江宁滨江外国语学校校长王树华表示,教育惩戒不是新话题,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就公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对教育惩戒做了明确说明: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教育惩戒是为了教育帮助学生矫正错误,促进引以为戒,回归正常行为的。老师们可能对教育惩戒和体罚和变相体罚还是有着模糊的认识,或者说在实施教育惩戒的时候难以把控尺度,一不留神可能就会变成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如果家长对于教育惩戒也不是很清楚,那么也很有可能使老师陷入被动。
目前,国家尽管提出了维护教师的教育惩戒权,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说明。这里,我只能通过一个场景来说明。比如说,一个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坐不住还大声喧哗,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经过提醒还是没有改变。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把他叫到旁边或者站在教室后面,不允许离开,要求他想想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过一会儿,再与他交流谈话,甚至批评,这都是教育惩戒。如果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或者用贬低人格的语言辱骂,然后把他拖到教室外面,长时间不管不问,这就是体罚了,至少是变相体罚了。同样站在外面很长时间,如果老师一直在跟学生进行谈话交流,分析情况,引导反省,也是在行使教育惩戒权。
有没有明晰的尺度呢?暂时还没有。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关心学生,想要教导他帮助他,还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界限。总之,老师们要慎重使用教育惩戒,妥当使用教育惩戒。
教师要刚柔并济,
找到更丰富的管理方式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沈磊表示,首先,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惩戒权是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青春期阶段,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很容易受到同伴及网络亚文化的影响,需要进行纠偏,甚至出现严重违纪行为,适当的教育惩戒是必要的教育方式。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惩戒永远是针对触碰底线的行为,是刚性的教育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惩戒让学生学会面对后果并承担责任。所以在日常管理中,教师要刚柔并济,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多角度分析学生成长问题,从而找到更丰富的管理和引导学生的方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颖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