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深圳“南山因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冲上热搜。原因是题目过难,四年级数学考试延长20分钟。这份试卷阅读量超大,更夹杂着成语和古诗词,让不少看到考题的网友很吃惊。数学试卷阅读量超标...
1月9日,深圳“南山因为期末试卷太难延时20分钟!”冲上热搜。原因是题目过难,四年级数学考试延长20分钟。这份试卷阅读量超大,更夹杂着成语和古诗词,让不少看到考题的网友很吃惊。
数学试卷阅读量超标
网友:这是语文老师出的数学卷吧?
看完整个数学卷,不少网友都蒙圈了,“这是语文老师出的数学卷吧?”例如,而该试卷选择题第四题显示:“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 )发生的概率最小”,其中共有“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四个选项。就有家长在评论提出疑惑:海底捞针和水滴穿石比概率,这还是数学题吗?
试卷第28题更是出现了一篇摘自《环球时报》的有关“春节登上‘非遗’名录”的报道,长长的两段文字,乍一看,还以为是语文“阅读理解”题目。
选择题也有不少题目需要考生深刻“理解”题干文字含义才能作答。如第一道选择题,提问“下面,关于‘四万万’的理解错误的是()”。答案选项A:“四万万”是4亿,选项B:“四万万”是一个近似数,选项C:“四万万”是4个十万,选项D:从0开始,“千万、千万”地数,要数40次。
由于阅读量过大,导致在读题这一步就耗费了大量时间。不少中学数学老师纷纷感慨:“别说小学四年级学生了,我都写不完!”试卷的属性让家长困惑:“还以为考的是语文呢。”“这就是语文老师出的数学试卷吧,句句有主谓宾,段段有原因结果。”
网友热议:
考题读起来“头疼”题量又太大
家长纷纷请缨上阵,但也没有信心拿满分。一位网友截图展示:“90分钟的数学试卷,小学毕业20年的老学生花了85分钟做了一场测试,应该及格了。”
深圳市南山教育局工作人员对此做出回应:“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国家义务教育的质量监测命题方向和重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就是希望通过这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让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
还有网友提到,题目难度与平日里的教学难度不匹配,而且题量太大,有些题目不仅小学生做不出来,家长群里的家长也感到头疼。这样的考试很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平时教人做馒头,考试却要人做满汉全席。”
数学老师讨论:
简洁美也是数学一大特征
“题目本身质量都挺高的,但题干太复杂,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确实有困难。”南京雨花外国语学校数学老师吴昊表示,感觉出题人想出情景化生活化的题目,考查孩子素养,这个初衷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孩子间的能力差异。
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数学名师何君青表示,由于阅读量大,题目综合性强,导致试卷难度过大。就试卷而言,力图体现新课标理念,但是误解了新课标、新教材真正导向,转识为智,培养学生爱上学习的习惯是重要的,而试卷“跨学科”“综合性”的问题过多,不利于检测学生水平,太“情境化”,反而不是一份好试卷。“很多命题者、教研员出试卷把学生放在对立面,视为‘敌人’,都是‘放倒学生,难倒学生’为理念,却完全忽视了学习的意义、教学的意义、考试的意义,让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越努力受挫越大!”
南京江宁滨江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校长,数学老师吴连君表示,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领悟与挖掘走上不同两条路。前者要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能力,后者重心在命题上改革与体现。“当下,确实在倡导无价值不立题,无思维不入题,无情境不成题,这是趋势,但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在某一具体情境下综合应用,而一定不是满屏繁文,全卷挖掘,每题各种情境。简洁美也是数学一大特征。”
专家观点:
教育改革理念与现实的平衡值得思考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教研部主任、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认为,深圳市南山区四年级数学考试事件,应该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教育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从教育改革的宏观视角审视,此次事件彰显出广大教研员积极探索将情境化、跨学科、课程思政等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融入数学教学的大胆尝试与实践。这种探索契合时代发展潮流与教育发展趋势,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育有着积极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践行这些新理念的过程中,精准把握新教学理念与学生现阶段实际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
钱守旺说:“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然而,在这次深圳市南山区四年级数学考试中,试卷的情境化和跨学科内容虽立意新颖,但部分题目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难以完成。这启示我们,在教学和试卷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不能盲目追求创新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应当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稳固且持久的平衡点,让教育改革的步伐既坚定有力又扎实稳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颖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