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飞机,在京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进入市场“准...
4月20日,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飞机,在京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进入市场“准入证”。
作为我国“大飞机家族”之一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与运-20、C919合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AG600的研制对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AG600总设计师,南航1984级校友黄领才曾多次接受过扬子晚报记者的采访。让我们一起回顾这家能够“上天入海”的飞机“领证”前的故事——
这一次拿到的是飞机的“准生证”
这架既能上天,又能入海的飞机,取证前试飞工作历时两年,啃下4931小时飞行任务的“硬骨头”,完成2167架次试飞,平均25架次/月/机,单月最高55架次/机,硬核数据刷新国产大飞机纪录。
这次“鲲龙”拿到的型号合格证是个什么“证”?据悉,每一架飞机投入运营前都要经过型号合格取证。如果我们将型号合格取证比喻成一场考试,“鲲龙”是考生,中国民用航空局是考官,考卷则是中国民用航空规章,成绩单就是取得的证。
从图纸到飞向蓝天,“鲲龙”可谓是一路披荆斩棘,相继需要拿到三个证,即“准生证”“出生证”和“身份证”。
“准生证”就是型号合格证(TC),是一个飞机型号拿到的第一个证,用来表明飞机设计符合适航标准和环保要求。
“出生证”就是生产许可证(PC),飞机取得这个证意味着批量生产出来的飞机符合经批准的型号设计。
“身份证”就是单机运行许可证(AC),又可以理解为“准飞证”,拿到这个证就能证明该架飞机可以安全运营。
这次“鲲龙”拿到的就是“准生证”。凭借独特的水上起降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在森林灭火、海上救援等应急救援中,“鲲龙”将会大显身手。
AG600总设计师黄领才曾表示,“飞机取证之后,我们也会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多种任务能力拓展,让‘鲲龙’形成一个系列化的产品。”
黄领才介绍,目前,小批投产的飞机已经在总装生产线上进行总装。如果算上现在有的4架飞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10架飞机可以出动执行救援任务。
南航王牌专业培养的又一位总师
在AG600研制的数年间,黄领才每周工作七天是常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常事,晚上都是10点后才回家,他几乎把自己扎根在了工厂。经过无数个“5+2”、“白加黑”,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从立项、研制、总装下线到成功首飞,AG600仅用了几年,如今已成为国之重器。
黄领才在事业中义无反顾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早在他读书时就已显现出来。1984年,黄领才考入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直升机专业。虽然毕业已近30年,但黄领才在南航期间的辅导员、航空学院夏品奇教授对他在校期间的表现仍是赞不绝口。
在整个大学期间,黄领才每个周末都去爬紫金山,风雨无阻,除了放假回家,几乎从未中断过,他不光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在夏品奇看来,黄领才能够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进步,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其在大学期间练就的强健的体魄和惊人的毅力密不可分,“他做事充满了激情,遇到了困难总是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它,我经常用他的故事来教育我后来的学生们。”
大学毕业后,黄领才历经多个飞机型号设计技术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飞机系统设计技术和经验,在飞机结构设计、复合材料应用方面成为了国内知名专家。他主持设计研制某型机挂架,填补国内空白;主持设计研制某型运输机挂架,极大提高了使用维护性和出勤效率;主持研制某型中高空无人机平台、某型动力三角翼、Y12F等多种型号的新机研制,其中大展弦比全复合材料整体共固化机翼研制成功,属国内首创。从2009年开始担任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常务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带领设计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关,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南航科研团队与AG600一路相随
记者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南航与AG600责任主体的中航通飞有着密切合作,2016年9月11日,中航通飞与南航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通航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通用航空飞行、机务、运管、服务等中高层次人才,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通航产业人才需求。2017年,南航设立的中航通飞博士班开班,首期招收22名学员,均为公司科研骨干。
2017年12月24日,AG600在广东珠海首飞成功。AG600成功首飞的背后,还凝聚着南航科研人员的汗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轻型通用航空飞行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中航通飞为总设计师单位,联合协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攻克了气动布局、复合材料结构布局设计、材料许用值等关键问题,并共同开展了飞机水动力载荷计算、机腹部断阶设计和起落架机构优化设计等,为AG600飞机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未来,随着合作的深入,双方还将在合作模式、合作机构、合作平台方面加快创新,在通用航空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低成本复合材料的研发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共同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校对 王丽丽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