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21岁的云南男生李一峰曾在中科大读到大三退学,2018年再战高考,以云南省理科第八名的成绩放弃清华北大,考取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
8月6日,成都商报在报道了李一峰的经历后,引起读者热烈讨论,有人对他的勇气点赞,也有不少人叹息:走了三年弯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自己不够了解。
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有着和李一峰一样困扰的大学生为数不少。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提供的相关数据也显示,2015级、2016级的新生抽样调查中,12%本科生入学后不满意所学专业,且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所学专业缺乏足够认知。
那么,盲选的问题,该如何破解呢?
退学故事
沉迷游戏无法自拔
一年后被学校劝退
2016年6月,经过三年努力,张熙(化名)如愿以偿考上了心仪的一所重点大学。在亲友邻里的贺喜声中,他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却没想到才开了个头就结束了。
离开被作业和考试包围的高中,张熙尽情纵乐。因为再没有老师、家长在身边督促着他学习,欠缺自律能力的他,被其他更有诱惑性的东西吸引,无法自拔:整天逃课,通宵达旦打游戏,有一门外国新闻史,一学期才20节课,他就逃了一半以上。“我感觉自己在往深渊下沉,觉得不该这样,可我管不住自己,没人给我安排学习目标,鞭策我前进。”
一学期之后,6门课挂了5门的张熙收到学校的退学处理意见,母亲带上惊慌的他到学校恳求。经商榷,学校同意他降级试读一学期。然而一学期过去,痴迷游戏的他仍旧没有修够学分,带着遗憾离开了学校。
就读不喜欢的专业
申请退学回家复读
“高考成绩一出来,我就想复读,自己瞒着家里去补习班报了名,刚走出招生处,就给脸色铁青的父亲拎回了家。”这是李益民(化名)2014年第一次高考后的经历。在家乡市重点中学就读的他,平时学习成绩稳定的他上重点线没问题,但由于发挥失误,只考了530分,“连一本线都没上,我想复读,家里人却不让”。
连续一个暑假挣扎无果,李益民只好屈从,“志愿是随手填的,越学越觉得无趣”。整个大一,李益民曾多次向父母请求,均被拒绝。“我也就不挣扎了,基本天天逃课,打了整整一年的游戏。”李益民表示。
第一学期,李益民挂了4门课。第二个学期开学没两个月,因各科老师纷纷反映李益民缺课太多,班主任拨通了他父母的电话。
“得知我在校的情况后,父亲打电话来和我聊了整整一小时,我再三表示自己确实不喜欢这个专业,无奈之下,他同意了我退学复读。”
数据分析
12%本科生入学后不满意专业
对专业认知不够是原因
上述案例也并非个案,麦可思对国内部分院校2015级、2016级的新生研究数据显示,有12%的本科生和15%的高职高专生有转专业意愿。其中,所学专业非首选的本科、高职高专生想转换专业的比例分别为23%、34%,明显高于首选所学专业人群打算转专业的比例,分别高16、23个百分点。同时,即便是所学为首选专业的新生,其中也有7%的本科生和11%的高职高专生意图转专业。
那么,他们为何要转换专业?数据显示,占比最高的原因是“原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本科:42%,高职高专:42%),其次为“原专业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本科:34%,高职高专:33%)。另有较小比例学生因“原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原专业学习困难”、“原专业声誉不好”等原因想要换专业。
除了转专业,也有学生产生了退学意愿。麦可思对2015级、2016级有退学意愿的新生研究显示,近三成本科生(29%)、近四成高职高专生(37%)想要退学的主要原因为“所选专业与自己预期不符”。
想要转专业的本科生中,“不感兴趣”这一原因占比高达42%,这也引发追问:既然不感兴趣,为什么又要填报呢?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志愿调剂等客观因素外,如此高比例地出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更深层次的原因正是缺乏对大学以及相关专业的认知。
电子科技大学招生负责人也表达了同样观点:有些学生填志愿的时候很盲目,仅凭一个专业的字面意思就把志愿填了,而不是去深入地了解这个志愿是否和本人的能力兴趣相匹配。“不感兴趣是结果,认知不够才是深层原因”。
专家观点
高考升学时的盲选
其实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欠了账”
多位教育业内人士表示,盲选学校和专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确实值得重视,“不仅浪费了学生的青春,也浪费了高校的教学资源。”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破解呢?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储朝晖提及一个数据:“每年填报志愿时,都会有很多人咨询我,我发现,其中有90%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潜力是什么。”
储朝晖解释,其原因就在于,中小学教育中,大家更看重分数,导致孩子不了解自我,也不了解社会,所以,进了大学想要转专业或退学,一定程度上讲,算是为中小学没有留出足够时间让孩子去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己付出的代价。
储朝晖建议,“中小学教育中,应该给出时间和空间,引导孩子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帮助孩子为自己的未来确定一个大方向。”
高校举措
大类招生、通识教育
都是为了避免盲选
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避免学生盲选专业,学校早在2011年时就开始实行大类招生。
简单说,就是学生进校后,先不细分专业,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基础学习后,再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选择专业。该负责人表示,“这就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宽的选择面,避免盲目选择专业,也避免对所填报专业不感兴趣的尴尬。”
此外,每年填报志愿前,电子科技大学还为考生提供电话咨询、专业讲座等服务,目的也是为了让考生充分了解所填报的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相关负责人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西南财大和其他综合类高校有一点不同,作为一所财经类重点高校,报考的学生方向性相对明确。很多同学都是奔着财经专业来报考的,如果有(选专业)问题也是在细分专业上,退学几率相对就少得多。另外,学校所有新生入学第一年都在通识教育学院学习。在这一年中,学生如果对报的专业不喜欢,学校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
另一种探索
生涯规划教育延伸到成都中小学
除了高校采取的种种措施,成都部分中小学也已经在探索将生涯规划纳入日常课程。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中的兴趣期,结合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丰富的多彩职业世界,初步感受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对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涯观有着重要作用。成都市李家沱实验小学就曾开设名为《职业大观园》的课程。据介绍,该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让孩子们明白,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职业构成,同时,以职业雕塑的形式,阐释职业特点激发学生体验职业的兴趣,为未来从事理想职业打下基础。
中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就更加形式多样,例如“名企进学校”“研学游学”“职业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拓宽视野,锻炼能力。石室中学就曾在一堂生涯规划展示课上,先用职业快闪图调动起同学们的兴趣;再通过层层引导,带着同学们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时间、薪酬状况、入职所需专业等,让学生知道兴趣也是分层次的。校方介绍,“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和兴趣,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有效做好生涯规划,避免升学时的盲选。”
原标题:数据显示大一新生转专业意向超10%,“不感兴趣”是主因;如何破解盲选?成都部分中小学探索,生涯规划纳入日常课程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