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坚持党建引领,锚定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常德市现代化产业体系,致力于探讨育人要素优化配置,打造学院、母体学校和其他高校、地方政府部...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是2002年经湖南省政府部门批准,由湖南文理学院举办、教育部门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坚持党建引领,锚定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常德市现代化产业体系,致力于探讨育人要素优化配置,打造学院、母体学校和其他高校、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社会以及家庭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统筹规划 加强顶层设计
学院立足常德、服务湖南、面向全国,将办学定位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确立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以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为行动依据和指导,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对实际工作与生活,以政治法治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把握行动方向与效果”的人才培养目标。专家、学者、管理者多元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行业企业提出人才需求及建议,并充分汲取其他院校的经验和意见,注重特色发展、差异化培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发展需求、行业需求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同频共振。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维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完成规定公共课程教学任务,按照必修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分类做好课程设计,确保专业知识技术扎实。考虑学生个性化和特长发展,设置选修课程模块和可以自由选修的多门技术实践课程。
固基强能 完善教学体系
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多元开发教材与内容,结合行业、职业要求,面向岗位职业技术技能,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讨活动,基于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及课程归属,选定教材版本。构建“多元混合、协同驱动”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以实验室、教师工作室、校企合作为纽带,带动实践教学各维度、各环节有效融合。明确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推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引导教师开展数智化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打造“金课”,加强优质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课程教学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进课题、进团队、进企业,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项目+竞赛”的形式驱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科研课题—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将实践创新训练与常规专业教学环节相结合。
资源整合 强化全程培养
构建资源共享创新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与公益化支持的有机结合。推动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推进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高度协同,专业教师偏重专业引导,学生工作者重在学生管理与服务。每年定期与学生“一对一”全覆盖谈话。构建层级教学督导模式,多个主体参与,多维体系、多重指标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积极走出校门与企业交流合作,与湖南省内外近150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湖南迪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教学课程,并举办“迪文优才”培训班。与金盆岭街道的33家企业在师资培训、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学生就业、技术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注重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专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环节以在校教育、显性教育为主,同时让学生积极接受社会教育,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增长社会知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以终为始 厚植家国情怀
推进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启迪智慧、润泽心灵。成立“芙蓉学子义工先锋队”,开展党员义工活动。利用红色景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党课讲座开展理论宣讲,利用媒体平台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室、公共走廊张贴革命先烈、科学家、教育家的名人名言,教育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崇尚科学、真理和正义,牢记使命,积极进取,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近年来,学院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师的数智教学应用水平显著提高,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建成数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学院教师出版专著14部、教材17部,学生立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省级项目90项。在校学生在国家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15项。近3年,学院教师获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23项;发表论文178篇,其中SCI、EI、CSCD等核心期刊论文23篇。
未来,学院将持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奋力谱写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发展新篇章。
(王兴柱 朱丹 甘智林 蔡明山)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