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江苏省第三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在南师大随园校区开幕。
12月6日,由我校研究生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随园校区举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卜宇,新华日报副总编辑缪小星,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主任濮端华及我校副校长、党委常委唐万宏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省内近20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负责人、部分特邀嘉宾参加了会议,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50名博士、硕士生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殷切期望 学术论坛启航程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顾理平教授对从全国各个高校远道而来的师生表示感谢。顾理平认为,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一种尝试,但希望此举能够成为江苏省新闻研究的里程碑。濮端华教授强调了江苏高校之间相互联系,定期举办研讨会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他认为,区域性高校走融合发展道路已成为趋势,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举办的意义非同寻常,对南师大新传院这样富有担当的举措表示支持。
缪小星向论坛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以介绍当今一线记者的心态起步,以自己的从业经历为例,描述了几十年来新闻行业从形态和内容上的转变,强调了采访这一基本新闻技能的重要性,并希望高校师生能以其理性视角与一线媒体记者共同合作,在变革中重获新生。卜宇对与会成员强调了“重学理、宽视野、勤实践”的重要性,认为无学理则无逻辑力量,各学科知识的共同掌握有助于新闻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面对变革的时代,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关注各方面传媒格局的变化,“关注世界传媒机构在做什么、关注互联网在做什么、关注中央台及其他兄弟台在做什么。”
唐万宏强调了南师大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性,对南师大新传院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人文关怀给予了肯定,希望本届传媒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能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持续性,“成为南师大的品牌”。唐万宏宣布江苏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正式开幕。
名师指导 引经据典引思考
江苏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以“互动?融合?冲突:传播变迁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特邀《新闻记者》主编、高级编辑、上海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刘鹏博士,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博士生导师熊忠辉教授及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南师大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于德山教授分别就“传媒融合转型的若干趋势——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信息权力变迁与新旧媒体融合”“新媒体研究:文化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主题演讲,三位名师引经据典,将自身的经历与研究相结合,给与会成员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刘鹏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从收入转型、内容转型、制度转型三方面详述了传统媒体(机构)所面临的艰巨转型任务,从传媒转型到媒体融合,媒体转型需要做到从“内容生产商”到“平台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转型;从规模扩张到微创新、微创业的经营模式转型;从传媒集团到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战略转型,并强调了上海报业集团案例研究的重要性。熊忠辉的演讲诙谐幽默又充满信息量。以“舶来物”这一词开场,指出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汇聚各方人士,信息流通大,社会变革快等特点,以公众耳熟能详的例子,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几十年来中国人民生活和媒体的变迁。熊忠辉认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信息权利结构都在发生变化。新媒体构建了公众行使言论权的新机制,改变着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权利关系,成为了社会运动的集散地。多媒体及服务组织将成为媒体融合的下一站。于德山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对新媒体研究进行了最新的解读,他强调了新媒体这一话题在学界和业界所受的关注度,并从舆情研究、新媒体话语表达方式研究、新媒体媒介形象、新媒体特殊社区研究、新媒体消费社会、新媒体特殊情绪研究和新媒体技术与社会影响六个方面给予了与会成员新媒体研究的角度新思考。
来自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生王慧然同学听完主题演讲后颇为激动,“很多业界的最新消息和情况是在学校里绝对学不到的,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真的很感谢老师们。”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谱新章
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共征集到稿件90余篇,经过论坛学术委员会遴选,共有49篇稿件入选。其中80%以上的作者来自“211工程”高校,有8位作者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另有一位作者来自台湾艺术大学。
下午一点半,分论坛正式开始,本届论坛共设信息传播的变迁、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媒体与新关系、传统媒体再审视、影视文化新景观等五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有一名研究生作为主持人,两名老师作为评议人,内容包括学生宣讲、老师评议和师生交流。本届传媒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旨在将处于变迁状态下的传播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切实命题相结合,基于新闻传播的学科视角与学术关心,对变动传播环境下传媒行业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展开理性探讨。例如,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天语以当今流行的“弹幕”为研究对象,结合视频本身,从演变过程、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三个方面,简述了“弹幕视频”的传播价值。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黄骏以2014年央视《两会大数据》为例,对大数据思维下电视数据新闻报道探索和效果进行了研究。黄骏认为央视《两会大数据》将多维度的数据进行对比,结合微内容,提供深度思想和观点,增强互动,实现了多种渠道抓取,传递精确性信息。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宋祖华副教授对参与论坛硕士生的理论探索勇气给予了肯定,认为学生能够创新性地对现有理论进行重新阐释,且用新鲜案例进行支撑,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但同时也具有理论相对简单化、对案例挖掘不够等缺点。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教授熊忠辉认为参加论坛的研究生所写作品都较为契合自身的年龄段,适合年轻人的接收方式,鼓励学生对新兴事物进行关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汤天明副教授强调,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应处理好术业有专攻和宽阔视野之间的互补关系,新闻学作为社会学科,研究过程中会用一些量化的方法,但不可抛弃人文属性。
论坛经过一天紧张的演讲与倾听、分享与讨论,于下午五点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卞冬磊博士从论坛概况、主题分类、改进与思考和自身经历四个方面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卞冬磊认为本次论坛整体上主题丰富,但缺乏厚度,形式上程序紧凑但在交流互动上给予时间太少。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文献,以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同时将发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做到抽象化,但又能够落回实处,做到具体化。他指出,不管是否以学术作为职业,思维的训练却让人受益终生。
颁奖仪式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骏和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骏获得一等奖,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洋等三位同学获得二等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天语等五人获三等奖,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瑞琦等九人获优秀奖。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骆正林等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品。
闭幕式上,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晓锋教授指出,“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们通过论坛交流了思想、探讨了学术、展示了自我,也结交了朋友、留下了友谊。”他向同学们发出邀请,“期待着大家在明年的学术论坛上展示新成果、发表新观点、结交新朋友。”
据了解,新闻与传播学院明年将继续主办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并将之建设成具有品牌性的研究生交流平台。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