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已经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教育不仅关系着每一个家庭以及每个人,更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如今社会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才的定义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学校该秉承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平衡核心学科与相关学科着重程度?是否要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的第一要义?家长又该如何与校方携手共同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呢?诸多的教育问题在困扰学校的同时也在考验着学生自身、家长、社会大众。
本期系列访谈特别邀请到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分校)校长孙汉洲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校在新时期,新要求下如何开展积极的教育工作,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嘉宾简介:
孙汉洲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分校)校长
精彩观点
新华网
您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了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观点,您为何要提出并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呢?
孙汉洲
“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今世界的教育主流理念。“学有专长”是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也是“不拘一格育人才”教育理念的体现。学生根据自身的智力、兴趣在某一方面术有专攻,学有所长,不仅有助个性成长,而且可为未来的职业方向奠定基础。“全面发展”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学有专长”是叶,叶茂则根深。
新华网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全面发展的,所以学习中总会有得有失,所以比起素质教育,更希望让孩子把精力更集中在语数外方面,您怎么样看待他们的这种做法呢?
孙汉洲
家长们的看法不无道理,但不能把二者截然对立。我们要提醒家长,各学科是关联的。集中精力学好语数外无可厚非,但无视其他学科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说分科教学本身就是为了适应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形式,完美的教育应该是不分科的。国外的一些国家已经尝试不分科教学,现在世界上流行融通教育理念,就是把各科知识体系融合到一起进行立体化教育。比方说,我们学语文对学历史肯定有帮助,文史不分家;学物理,物理与数学本身就是一脉相承。所以大家在学好语数外的同时,也要学好其他学科,当然是否平均用力,是否选择哪一点进行突破,就要看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了。
新华网
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者,但是网络上、民间舆论中提到,您和您带领的学校时,本科达线率依然是最主要判断教育质量的方式,达线率高对您的学校,对您和您的学校评价就会更高,那您怎么看待社会上这个现象呢?
孙汉洲
社会上有人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分数、升学率对立起来,这是不妥当的。因为素质教育不排斥科学文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但我们要追求正当的升学率;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又要正确的面对应试。比方说高考,参加高考就是应试,不应试你无法升入大学,无法进行深造。如果抛开了这个升学率,抛开了科学文化教育谈素质教育是理不直、气不壮的;甚至,素质教育会变成了不讲质量,教学效率低下的遮羞布。
新华网
许多家长他们赞同学校这种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也理解他们的孩子各有所长、各有短板,孩子放了学还是忍不住会给他们报各种的课外补习班,硬是要把这些短板往上补。您理解他们这种矛盾,看似矛盾的做法吗?是什么让他们又不得不这样做呢?
孙汉洲
补课这一问题,无论是教育界的领导还是家长,包括教师都是深恶痛绝的,但是补课的现象却长期以来得不到遏制。究其原因还是社会现实导致的,升学讲分数、就业看门第。大学招生,社会招工,政府招干,都是要讲分数的,比方说北大,清华录取工作,差一分也会被拒之门外。当然,家长也是现实主义的,就是希望孩子读个好小学、好中学,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现在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许多职业不仅讲应聘成绩,还要求985,211大学,甚至硕士,博士。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家长如何不焦虑?
学校竞争是职业竞争的提前化,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家长为孩子补课。讲起素质教育,大家都可以侃侃而谈,甚至理直气壮,但具体到自己孩子,又有几人能超脱?理解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也是不得不为孩子的未来而考虑。补课自然而然就成为除了学校教育外提升学生成绩的重要形式。
新华网
有些基础教育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在面临升高中的时候,会选择职高而放弃普高,您怎么看待这些学生的选择呢?
孙汉洲
不要认为进入普高就前途光明,更不能认为上了职高就前途暗淡。
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目前,家长认识有一种误区,总认为孩子上了普高有出息,孩子未来才有希望。其实并不是这样,行行出状元,上了职高拥有一技之长,作为技术操作型的工作,生活也会很充实,收入也会很高。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很难预测的,不要认为进入普高就前途光明,更不能认为上了职高就前途暗淡。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