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现在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方方面面的深化改革。
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新高考”,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是怎么看的?
王文湛:资深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秘书长。
1、语文、历史、道德率先统一教材
王文湛表示,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教材,是解放后第八套教材,第八套教材涉及两个概念,一是三类教材、三级管理。分别是: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方教材和国家管理、地方管理、校方管理。第二个改革是一纲多本,根据国家制定的课标,鼓励地方单位个人编教材,经审定通过以后投向市场,各地各校自由选用。现在我们小学审定过的教材是12套,初中是8套,高中也8套。
为了加强教材的育人功能,发挥政策导向、正能量,国家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家教材委员会决定,强化语文、历史、道德和法制三科,这三科的教材统编统审统用,国家统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用一本教材。
2017年9月1日起,小学一年级、七年级开始用新教材,2019年由一年级到高三全部用新教材。
2、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
王文湛表示,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了9522节课,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了13000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中小学一共上了20门课,语文占了超过1/5的课时。语文是工具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前提。
“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因为英语要考两次,数学降低难度,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主要在作文。”
语文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第二:进行思想教育,语文的思想教育任务不亚于政治;
第三: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第四:语文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决定语文课要增加写字课,现在小学都开了写字课。当然,问题也存在,比如缺乏老师。因此今后高等师范院校也要开毛笔字课。其次增加戏剧、古诗词方面的内容。
小学一年级新教材的语文有三大改革:
第一改革:过去小学一年级是先拼音后识字再课文,现在改变成先识字,再拼音,再课文。识字和拼音调了,孩子先有字的概念然后再拼音。
第二改革:增加古诗词。现在的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古诗词69篇,新的语文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有古诗词128篇,增加了87%。
第三改革:增加阅读。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阅读是语文的基础。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小学欠下的“阅读账”迟早是要还的》,现在我们中学生的阅读量是美国的1/5,今后要增加阅读。小学生在家长、老师的陪伴下阅读,中学生阅读名著名篇。今后,基础教育难度要降低,广度要增加,这就要通过阅读来解决。把作业由单纯做习题改为阅读加习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学到更多知识。
3、语文在高考中的关键作用
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有关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加分项目瘦身与自主招生三个重磅文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高考加分项目最大程度缩减
▲取消体育特长生的加分项目
▲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
▲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
▲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
▲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项目
以上加分占历年高考加分项目的54.55%。
语文在基础教育、中高考中第一重要!
语文、数学、外语是三门统考科目。高考改革后,外语可以多次参考 ,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 ,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而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4、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
语文学科并不像数学学科,有明确的知识点和精准的得分点,也不像英语学科,重点考察语法与词汇量。
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们学习中文有着天生的语境,所以语文着重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理解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语文的文章理解力要靠长期阅读积累,而书面表达能力要靠长期写作积累。对于语文学科,小学不抓,中高考就会后悔,到时候想抓也来不及。
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考试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甚至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所以说,得语文者得高考。
不光是考试,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语文依然在覆盖一切,穿透一切。我们的日常表达和交流,全都离不开语文学习。因此,一个人语文的水准,不仅关乎其高考的成败,而且关乎其一生的安身立命。
(本文摘自2017年11月30日王文湛在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的报告)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