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同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
根据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同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力争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讲授;在以应用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教师课堂应用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在苏州“一师一优课”似乎已成为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许多名优教师、学生喜爱的教师在“一师一优课”的评比中斩获殊荣。继第一期的评选苏州老师喜获丰收之后,这不,第二期苏州的老师们又是一个大丰收。
2014年获奖情况
苏州市在2014-2015年度教育部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
集中晒课21975节
其中省优课639节,占全省16%
部优课328节,约占全国的2.6%
2015年获奖情况
苏州市在2015-2016年度教育部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
集中晒课19123节
其中省优课370节
部优课694节
今年苏州市"部优"课的数量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
老师,您的一师一优课获奖了吗?
快来看看吧
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活动部级“优课”名单(苏州地区)
查看获奖名单详情
据小编了解
我们苏州的老师参与"一师一优课"积极性都很高
参与老师的范围也很广
2015年度苏州地区共有611所学校、
37921位老师参与到活动中
而且
由于苏州地区的老师们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也普遍较高
加上苏州“未来教室”“双板教室”的广泛覆盖
获得"部优"奖老师的比例大幅攀升
较2014年,2015年苏州地区部优课增长了112%
可以说“一师一优课”在老师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对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1、课堂“活”了起来
许多老师在“一师一优课”中为学生创设了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形、声、色的优势,为学生的乐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图形周长的概念时,设计了“龟兔赛跑”的情节。乌龟绕着圆形的草地跑,小白兔绕着长方形的草地跑,生动活泼的情景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借助鲜活的情景让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
2、学生思维“活”了起来
在“一师一优课”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老师的课都是通过各种媒体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思维把直观感知形象和抽象语言材料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中就有《燕子飞回来了》一课,教师在教完课文后,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苏州新貌。要求学生按照“小燕子飞呀,飞呀,它们看到了什么?”的句式仿说,学生看着画面,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了苏州的美丽,东方之门的高大,工业园区的繁荣,太湖的壮丽,既可以进行说话训练,又可扩大视野,发展思维。
3、教师资源“活”了起来
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形成了一套覆盖中小学各年级课程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资源”频道汇聚、整合了教育资源,按照学科教材目录体系进行分类,囊括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素材、课件、习题等多种类型资源,形成了准确的资源导航。通过“云一下”搜索,还可实现具体知识节点资源的快速查找,为教师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线教师
谈优课
张明: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历史学科骨干教师,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部优获得者。
在未来教室中运用starC系统开设历史课,是我从2015年9月以来的一直探索,2016年3月我报名参加了2016年的一师一优课,组里老师还为此搞了一次教研活动,专门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结合自己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将其融入到了“一师一优课”的评优课中,获得了普遍认可。“一师一优课”的评比更激发了我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的热情,为此我还将教学心得发表在了《苏州教育研究》上。可以说,“一师一优课”的评选不仅是我教学方式的一次升华,更为我打开了一扇教育之窗,有机会与更多的老师交流学习。
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也已经开始
老师们也可以好好准备起来了
具体内容参见教育部网站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