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日前正式截止。对已获得高校推荐免试资格的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不需要参加接下来的考试。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菁英班”全班30名学生便是如此,该班有6人被保送清华、北大,9人保送中科院。“菁英班”学生从全学院大一新生中选拔产生,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每个学生都有两位导师分别负责日常指导和专业科研。
郑州大学的“菁英班”依稀让人联想到,一些中小学为成绩突出的学生开设“创新班”“竞赛班”。尽管教育管理部门反对中小学分快慢班,但是多年以来屡禁不绝。难怪“菁英班”出现后,外界质疑学校只是把一群好学生聚在一起,违背了国家所倡导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宗旨。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书记王志武解释称,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一部分人脱颖而出,遥遥领先,起到示范作用。
“菁英班”并非郑州大学首创,早先就有清华大学的“姚期智班”、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班”、浙江大学的“丘成桐班”,等等。不同的是,国内一流名校保研名额较多,普通学生都很容易保研,优秀毕业生普遍前往世界一流大学深造。而郑州大学“菁英班”学生的主流目标是到国内一流名校攻读研究生,所以引发了争议。
高等教育毕竟有别于中小学教育,从高考开始就带有强烈的选拔和淘汰指向。为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的自主权利。因此,教育管理部门没有过多干涉高校组建“学霸班”的做法。但是,“学霸班”未必就是合理的。
大学有责任为所有学生提供充分和公平的教育资源。一些学校从功利角度出发,对新生进行二次选拔,组建“学霸班”,实质上是重新分配教育资源,让“好学生”享受更多资源。优质资源只能满足部分学生,一方面与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理念有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上仍然存在供需矛盾。
批评现有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不是说高校不能以较高标准培养部分学生,也不是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要搞平均主义。让优秀学生获得更好的机会,比如较早地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首先要秉持开放态度。在新生入学初就搞选拔,控制“学霸班”名额,明显有悖于开放。大学新生的志向还不确定,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有科研兴趣和能力,而成绩一般的人也许恰恰更有科研潜力。
大学完全可以在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科研项目要求上提供不同方案,让学生自主选择,多作尝试,以后期淘汰的方式自然地分流学生。同样一门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不同的难度,可以区分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只要学生能通过期末考试即可。同样,如果大学科研项目、实验室要吸纳本科生,也不妨采取开放态度,由科研项目的主持教师决定设置怎样的标准、吸纳怎样的学生。
大学的意义在于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可能。大学设置“学霸班”的做法,就是从学习资源上限制了人的可能性。这不是什么高明的做法,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只有为所有学生创造开放的机会,大学教育才能保持生机,学生的竞争也才是公平和富有活力的。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