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何洪杰来到现场和小记者们互动交流。
“大家都听说过什么刺绣?”“苏绣!”“蜀绣!”“粤绣!”“湘绣!”2月10日下午,在第二十三届新京报小记者活动的学员结业仪式上,一位“神秘嘉宾”——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何洪杰来到现场和小记者们互动交流,小记者们踊跃举手与传承人互动,在一针一线中“沉浸式”领略京绣文化的魅力。
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何洪杰和小记者们互动交流。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传承人亲临现场,讲述非遗内涵及传承意义
京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属于“燕京八绝”之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何洪杰是第七代京绣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京绣第六代传承人李凤茹;同时,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遗专业教研组长,已有十余年的教学经验。
“京绣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艺,它融合了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工匠精神。”何洪杰向小记者们展示了2幅精美的京绣作品,细密的针脚和逼真的效果引得大家一片惊呼。
课堂上,何洪杰从京绣的历史起源入手,介绍了京绣的特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京绣并不是四大名绣之一,京绣服务于宫廷,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它传播面并不广,京绣的工匠数量也并不多。”
接着,何洪杰展示了多幅京绣纹样,并带领小记者们一一识别其中的经典元素:有着美好寓意的祥云纹、代表生生不息的缠枝纹,还有象征五福临门的蝙蝠、象征福禄的葫芦、寓意吉祥的凤凰……“京绣的一大特点是:图必有意,纹必吉祥,这也是由其要显示皇家崇高地位的功能决定的。”
何洪杰向小记者们分享京绣纹样的特点。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何洪杰向小记者们介绍了刺绣的关键流程和技能点,包括画、扎、磨、刷……最后才是绣。“想要刺绣的时候,怎么在丝绸上打稿?不能用笔直接去画,因为会留下印记,影响整个作品的完美度。需要用白色的印记来进行标注,再进行刺绣。”
“目前北京市的非遗传承人,很多都比较年长了,所以京绣和非遗的传承,也落在了新时代青少年儿童身上。”课堂上,何洪杰与小记者们分享了京绣技艺的传承,以及非遗传承的意义,她表示,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一些机会,去学习了解非遗,未来能够保护、传承非遗。
何洪杰还引申到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大型博物馆当中,有160多万件中国流失的文物。虽然你们现在还只是小学生,但是要有一个意识,在未来也许你们就是传承人,未来在有机会和有能力的条件下,也要帮助中国流失的文物回到祖国的怀抱。”
小记者们近距离围观,何洪杰边绣边讲解要点。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小记者沉浸式体验京绣,积极互动提问
“大家感受一下,绣花针和平时在家里缝衣服的针一样吗?绣花针非常细,大家在体验的时候一定仔细拿稳,不要做危险的动作扎伤自己……”在活动开始之前,桌子上摆放的京绣需要用到的材料和工具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蚕丝线、绣花针、绣绷、立德粉、煤油……接下来,何洪杰一一介绍了工具、材料,随后带领孩子们近距离体验。
“这幅作品已经绣了两三个月时间,每天都要绣,才绣到这个程度。如果要把这幅作品绣完,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在一台长约一米的绣架上,一幅宝蓝色底布、金黄色宝葫芦纹样的刺绣半成品已经安放妥当,何洪杰坐在绣架旁,一根细细的绣花针在布面上方和下方的双手间来回穿梭,何洪杰边讲边进行现场演示。“大家看到的每一幅精美刺绣作品,其实背后付出了很多的辛勤劳动,也是非常磨炼心性的,可以让你踏踏实实静下来认真去做一件事情。”
小记者们分小组前来围观学习。“哇,好有意思!”“丝线的颜色好美”“刺绣原来需要付出这么多劳动”…… 随后,感兴趣的小记者们纷纷上台拿起绣花针和“迷你”绣绷,一针一线“沉浸式”体验京绣。
小记者们体验京绣。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小记者们对京绣充满了好奇,在新闻采访环节,大家纷纷举手提问。“老师,如果丝线的颜色很接近,要怎么区分?”“您是怎么把下针的位置找那么精准的?”“老师,您一只手在绣架下面,看不到针会扎到手吗?”小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何洪杰称赞小记者们观察细致,并对他们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大家尝试去练习的话,会发现你的心也会越来越灵,手也会越来越巧。”
新京报小记者、板厂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洵菲看得入了神,她告诉记者,自己此前在家里也玩过十字绣,但是今天近距离看到京绣的刺绣过程,感觉非常震撼。“针脚特别细,我很感兴趣,有时间希望再向老师请教一些方法,有机会自己也想尝试做一个小作品。”
“兴趣需要一点一点培养,得找一些孩子们觉得有意思的兴趣点。”和孩子们交流,何洪杰的窍门是,用孩子的语言去跟他们交流,而不是填鸭式地灌输。“大家知道,春天来了在公园里可以看到柔软的柳条随风飘荡,现在我们用的针法就是柳梗绣,这样绣出来就是一条非常光滑连贯的曲线。”
“感受到这件事情的魅力之后,孩子们很容易沉浸其中。”何洪杰认为,请小记者们体验非遗、传播非遗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过去因为一些历史文化原因,导致京绣目前在国内的传承人非常少,我们不希望看到它断代,希望这项技艺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