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可以更多地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入手,让小朋友们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
透过大玻璃窗,只见糕点师傅将面皮擀成大小薄厚适中的样子,将馅料包起,再在上面刷上一层蛋黄液,放入烤箱,就可以静等美味“爆浆牛舌饼”出炉……3月29日,80余名新京报小记者来到了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进行了一场美味糕点的寻宝之旅。
新京报小记者在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观看糕点师傅制作糕点。受访者供图
开盲盒、学礼仪,小记者在糕点中“寻宝”
与普通的稻香村店铺不同,这家位于隆福寺的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充满了浓浓的饮食文化气息。橱窗和展柜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精致糕点。栩栩如生的“墨虾图”糕点、气势昂扬的“龙首酥”、颇具特色的“令牌酥”“玉玺糕”……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糕点的精美别致。店内的装潢也展示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墙面上的甲骨文文字与传统饮食场景的壁画,展示了鼎、簋、盉、樽等传统食器,以及投壶游戏、曲水流觞等不同朝代的宴饮场景。
“历朝历代的美食,其实也发展成了礼仪文化的一部分。这家‘零号寻宝馆’是2024年7月新开张的,也是北京稻香村第3家传统文化新型门店。在整体设计风格上紧扣饮食文化这一主题,让客人们都能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小记者们跟随着稻香村零号寻宝馆现场管理负责人孙涵的讲解,一边欣赏精美糕点,一边了解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新京报小记者们进行盲盒寻宝、甲骨文猜字等活动。受访者供图
整个“寻宝之旅”的重头戏就是寻宝盲盒环节。小记者们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剥开点心的外皮,樽、鼎、簋、盉等各种款式的“宝物”就呈现在小记者们面前。咬一口这些“宝物”,原来是米香杏仁胚芽馅的金樽、抹茶蜜豆馅的凤盉、甜果脐橙馅的方鼎和奶油山楂馅的铜簋。这也让小记者们体验了一把“考古”的乐趣。
孙涵告诉记者,当稻香村“零号店”开到第三家的时候,希望能在之前创新的基础上继续深挖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藏。所以就决定以寻宝为主题,带领每一位走进稻香村的客人去探索饮食文化。未来,北京稻香村还会进行更多新的尝试。”
新京报小记者观摩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店铺,了解饮食文化。受访者供图
小记者们采访提问,深入了解饮食文化
“研发一款新口味糕点该从哪入手?”“北京稻香村成立于1895年,是怎么做到一百多年还这么受欢迎?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进行研发创新?”“稻香村能用AI做点心吗?”……新京报小记者们在来之前就通过查资料、思考讨论等准备了采访提纲,趁此机会对北京稻香村前厅、后厨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
“多年以来,北京稻香村一直在传承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口味对产品加以改良创新。比如说很多传统糕点有些偏干偏硬,我们就会想办法把它做得更加松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还有像传统的稻香村店面,客人也主要是中老年人。现在我们也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稻香村,这三家‘零号店’在装修和产品上都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像‘寻宝盲盒’等一些好玩的产品,希望让小朋友和年轻人也愿意多来稻香村。”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小记者的提问。
新京报小记者对北京稻香村前厅、后厨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本次“寻宝之旅”也让小记者们收获满满。“我最喜欢‘寻宝盲盒’,因为不知道盲盒剥开之后是什么。我正好抽到了自己喜欢的一款,特别高兴。”“我最喜欢参观讲解环节,刚进门就觉得这家店很惊艳,店里的食物太精美了,都舍不得吃。”“我最喜欢采访环节,这里的老师们非常认真地解答我们的问题,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最喜爱的环节。
三年级的小记者赵胤男告诉记者,为了准备提问的内容,她在家里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和家长讨论包括“零号店”的不同、糕点中的糖油健康问题等等。“我今天收获了很多知识,原来古代的饮食文化这么丰富有趣。我以后还要多多了解传统文化。”
孙涵表示,从小记者们的提问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饮食文化充满了好奇心,很多提问颇有深度。“‘民以食为天’,食品本身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小朋友们来说,可以更多地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入手,让他们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