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王一涓老师将旧文新作裒辑,正式出版,用一整本书的体量,专说南大文学院及其相关“读书人的事”,寥寥数语勾勒出教授们的真性情,被誉为南大版的“世说新语”。
2016年,南大文学院的一本暑假值班记录网络走红。翻出这本记录的人是文学院老师王一涓,她用长文《从前慢》,回忆起教授们的诸多趣事,看得读者忍俊不禁,大呼“不过瘾”。现如今,王一涓老师将旧文新作裒辑,正式出版,用一整本书的体量,专说南大文学院及其相关“读书人的事”,寥寥数语勾勒出教授们的真性情,被誉为南大版的“世说新语”。
从前慢——
教授们儒雅又有趣
《读书人的事儿》书稿中的部分文字,早在BBS活跃的年代,就曾在南大校园里风靡一时,《从前慢》一文荣登南大小百合十大热门。在作者王一涓的笔下,南大的先生们风度与温度兼具——
高小方老师是本世纪最后一个绅士!高老师总是一板一眼,什么时候都是工工整整的,连着装、举止、上课、待人接物,都是。跟人说话必称‘您’,对学生也是。进电梯、房间,肯定用手挡着,自己最后一个进门。告别时会连连鞠躬,请你办事时,会“谢”声不断。
97年暑假期间,高小方老师的暑假值班记录
丁帆老师是美食家,有理论有实践。不光会吃,也会做。有次请我们办公室人吃饭,在家里,特意请了吕效平、王恒明帮厨,确实不同凡响。如果是在外面吃饭,考验的是别人的功夫,丁老师就以说为主了,在哪个饭店,哪个饭店的菜肴就要被批评,往往厨师长还会被找来接受质问。
对于如今已是学界大佬的“年轻后辈们”,王一涓老师也没“放过”——
兴无老师是纯粹文科生,数学好像不太好。也是研究生考试阅卷,有一段时间试卷比较变态,零零碎碎的小题目,竟有81个得分点,每次合分都艰难无比。有一年是兴无老师做阅卷组长,还得负责检查试卷分数统计得准确不准确。可怜他一遍又一遍地运算个位数的加减法,却是常算常新,没有两次的答案是一样的。
想到严杰,忽然想到同在古籍所的赵益来。赵益研究道家学问,也因此得一雅号“老道”。徐兴无专攻先秦两汉,又是以“谶纬”之学起家,两人便都有些神神道道的。有年八月文献专业举办暑期学校,连续数日,烈日炎炎,酷热难当。开学典礼上,兴无院长致词兼致歉,说开学的日子是他和赵益两人选的,“没算好”。不知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书生底色——
鲜活往事充满时代气息
这一次收录进《读书人的事儿》,王一涓整理了诸多文稿,匡亚明校长、程千帆先生、卞孝萱先生、周勋初先生等都有详细的叙述。她记述的南大教授鲜活、可爱、博学,有温度也有风度;她眼中的南大学子,风华正茂又朝气蓬勃。
南大文学院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佘治骏 摄
就连历届学生们非常好奇的文学院“门神”——一对漂亮的石狮子,王一涓也写明了由来。原来,这是文学院搬迁到仙林校区时,老师们的特意安排。负责石狮子工作的徐兴无老师,还在学院的会议上汇报过石狮子的打样进展。这段故事到底是志怪小说还是确有其事?徐兴无教授给了说法:“我当时是说陈寅恪和傅斯年两位先生留学德国时,专心读书学习,被同学比做‘宁国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希望同学们能做这样的石狮子,而不仅仅是贾府门口那两只干净的石狮子。”
徐兴无教授表示,南京大学文学院一向有自己人写自己人的传统,高手如云,有程千帆、周勋初、莫砺锋、徐有富、王希杰、丁帆、张伯伟、程章灿、余斌、沈卫威、刘俊等等,构建了一系列“有见”“有闻”“有传闻”的历史,但这些学者们的文章大多是追忆、怀念自己的师友,叙写他们的为人和治学,王一涓笔下的“读书人的事”并不以表彰学问为鹄的,而是写身边的人,写亲历的事,属于“偶逢佳士亦写真”的传神写照,
“很多文学院的同仁们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鲜活的往事和时代的气息:学风之外,还有酒风;敬重之外,还有嘲讽;淡泊名利之外,还有不谙世故;君子之交之外,还有师友情深……算得上是我们的《世说新语》和《儒林外史》。”徐兴无说。
诗酒风流——
在浮躁的时代留下雪泥鸿爪
看完《读书人的事儿》,最坐不住的大约是曾经或正在南大文学院就读的学生们。热爱美食的老师,数学不灵光的老师,迂而耿直的老师,满篇都是熟悉的名字。部分同学率先通过微信看到的书稿片段,转发得毫不犹豫:“勾起了好多回忆,致青春。”
与此同时,王一涓老师还配上了老师们的手迹或是照片作为书稿配图。“中文系的老师们书法都很漂亮!”“作为十几年前南大中文系研究生,此文必转。”“写得真好,让我想起了何兆武的《上学记》。”网友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而这篇《从前慢》也成了中文系的另类“招生广告”:“我就问问你们,有没有一种想回去读书的冲动?”
将前辈老师、同学同事,还有自己的丈夫巩本栋教授的故事集结成册,王一涓有着自己的考虑:他们不但在书斋中,在工作中,也在生活里,甚至是酒桌上。“希望为他们在这个浮躁的世间留下点不一样的蛛丝马迹、雪泥鸿爪。”
为了让更多读者感受中文系的“诗酒风流”,经过王一涓老师授权,我们摘取了《读书人的事儿》书稿中的部分片段:
吴新雷老师和他的“山坡羊” (图源:《读书人的事儿》插图)
南大有个学术传统,校庆“五二〇”时,要举办大规模的学术报告。中文系每年都搞,系里搞,专业也搞。老师学生都参加,有报告的,有评讲的,很认真。有一年吴老师照例参加报告会,可是那一场老师到得比较少,吴老师就很不高兴,可是责备谁呢?组织者还是缺席的老师?他既不是领导也不是负责人,尤其也没有想好具体到哪一个人,但他就是觉得这个事没做好,或者说是做得不对,于是很生气,不骂人不足以解气,吴老师便开骂了,只见他对着中文系的牌子,声色俱厉。真真是老夫子!问吴老师为什么这样骂,他有他的道理:“我是对事不对人!”
看莫老师和陶友红的《嘈嘈切切错杂弹》,有一件事,我看了既感动又好笑。那是莫老师在韩国客座的时候。一次,妻子说到买菜,莫老师在回信中指导:“到市场买肉,先要巡视一周,挑选一处质量最好的,凡有白筋或颗粒的千万别买,看准了先问价,再按你所需量的70%叫他砍,砍下来就差不多了。每个肉贩都要多给你的,除非你硬不要,他一般不肯再切掉。”“也应买点鱼,挑身条较瘦长的活青鱼买,让他杀好,回家切开即可腌制,不要大肚子的。”从质到量,从购买攻略到注意事项,详详细细清清楚楚。陶友红便按图索骥去做了,可是效果不佳,且说巡视一周回来,看好的肉已被人买走了。我看到此处是忍不住捧腹的,真真一对迂夫子!
也是喝酒,中文系的学生樊国宾记过一件事:为了一瓶据说是难得的古酒,几个同学分别“自闽南、浙东、燕都同时出发,如林中响箭,疾赴金陵”。到了南京,便直奔酒店,“老师已候在满桌佳肴旁多时”!尽兴散场后,大家又“分赴车站机场,各归南北东西”。归途中,“收到老师发来的短信一则,赫赫然七个字:‘从此天下藐名酒!’”千里奔赴只为酒!那个老师,是丁帆;学生,是丁帆的学生。其实丁帆欣赏的不只是这种洒脱不羁的魏晋风度表象,他更多继承了建安人慷慨悲凉、梗概多气的精神内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