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要趁早。记者近日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该校物理学院本科生徐世杰虽然才大学二年级,但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发表了两篇论文,与此同时,他还获...
科研要趁早。记者近日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该校物理学院本科生徐世杰虽然才大学二年级,但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A》发表了两篇论文,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南航本科生学术论坛冠军、“群星”创新奖和国家奖学金等一系列荣誉。徐世杰告诉记者,自己重点钻研的方向是量子力学,准备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与量子力学“纠缠到底”。
“物理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这个自称“i人”的大二学生,大一时开始接触量子力学,量子纠缠这种超越经典物理的关联让他充满探索欲。从大一开始,他便将兴趣转化为科研实践,面对量子纠缠态制备的国际难题,创新性地提出基于绝热快速通道技术(RAP)的解决方案,通过光频RAP与微波共振技术的跨界融合,突破了光相位不稳定的技术瓶颈。两篇PRA论文分别聚焦纠缠态制备的稳定性提升与控制场优化,审稿人评价其“填补了 RAP 在量子信息处理领域的空白”。
年仅 20 岁的“00后”青年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全局激光驱动的脉冲序列方案。航天五院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委员会委员陈江高度评价徐世杰的科研工作:与工信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量子计算机研制的需求契合,有望提高导航定位精度和航天器自主运行能力,对构建自主可控量子信息基础设施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据悉,徐世杰的科研之路离不开南航物理学院“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学院为每个本科生宿舍配备科创导师,徐世杰大二时就进入量子信息实验室,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学院还支持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MIT专家开展深度交流。本科生学术论坛冠军、国家奖学金等也是徐世杰来时路的见证。
徐世杰的研究已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其提出的量子纠缠制备技术可将原子钟灵敏度提升15倍,有望推动导航精度从米级迈向厘米级。目前他正带领团队攻关量子纠缠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并着手撰写发明专利。“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仿真预研的全链条支持。”徐世杰表示,将继续沿着量子科技方向深耕,为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贡献力量。
在南航物理学院,像徐世杰这样的科研新星并非个例,2022届本科生毕业生中就有一个宿舍四名学生人手一篇一作SCI论文引发广泛关注。学院实行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壁垒,让有能力的学生能提前进入科研快车道,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在本科阶段就能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接触学科前沿课题。
徐世杰的成长故事,正是南航物理学院“打造特色物理学科,培养明理精工英才”育人理念的生动写照。通过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学院正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战略领域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才俊,在量子科技等前沿阵地书写着新时代的“南航答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杨甜子
校对 盛媛媛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