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涉农高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助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担使命,弘扬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大任新农人,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生动展现江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探索实践,全面宣传各地各校奋力打造“公平共享、全面多样、开放融合、卓越创新”教育样板示范高地、扎实推进高标准教育强省建设的新作为新举措,“江苏教育发布”开设专栏,展示江苏教育系统积极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生动图景、鲜活经验和典型案例。
今天,来看江苏涉农高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深化农林教育改革创新,以新农科建设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在兴农强国新征程中勇担使命
金秋十月,稻香四溢。在扬州市广陵区沙头镇晨兴村,由扬州大学和广陵区共建的500亩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工程基地水稻长势喜人。“这片水稻丰产方长势很好,亩产能超过800公斤……”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告诉记者,基地在该校农学院师生主导下开展了水稻生产前沿技术研发与集成、优质新品种选育、水稻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智能装备等新质生产力研究与应用,未来将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助力赋能。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5日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江苏涉农高校多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的使命担当。5年来,全省涉农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积极探索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着力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中勇担使命。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堪当大任新农人
冲一壶春水,泡一杯新茶,茶学教授房婉萍的《尚茶》思政课将茶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以及“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向青年学生娓娓道来;观赏园艺学科教授房伟民用一堂《春风花语润桃李》插花思政课,将“玉不琢不成器”等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合;专攻果树学的高志红教授的《品梅》思政课,让同学们感受“可以吃的文物”青梅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南京农业大学,有200多门深受同学欢迎的“农味”思政课,课程将中华农业文明、南农办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为培养“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的农业领域时代新人奠定了素养根基。
近年来,我省涉农高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生知农爱农素养不断提升。为了将厚植“三农”情怀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校在思政教育方面持续探索创新,把思政教育和耕读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聚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现在,田间地头成为了思政课新课堂。采访中,记者发现,为了持续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各校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类型,与更多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农业科研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实践场所和实践项目,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的热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依托学校农业气象试验站,搭建“学农思政”劳动实践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学习实践,5年来先后有300余名学生深入50余个乡镇(街道)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志愿服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师生深入乡村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为种植户提供水肥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今年已为百余个村庄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受益农田面积超过万亩。南京农业大学组建师生社会实践调研团,围绕农业产业链、乡村一二三产业、美丽乡村建设等开展民情调研、理论宣讲、社会服务,连续9年开展《中国民生调查》社会实践项目,每年组织100余名学生对1200个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国情、社情、民情,拓展知农视野。
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设置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课程真是帮了我大忙!”汪舒是江苏大学农业电气化专业2023届毕业生。在校期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协同”——“学科专业协同让我们打破了知识的边界,校企协同让专业学习接地气,创新创业协同让我们具备勇气,国际化协同则让我们有底气。”该校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教育教学体系,创建了“以工强农、以融兴农”的工科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越来越多的涉农学子拥有了在“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对未来的良好适应力。
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第一资源。5年来,我省涉农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在学科专业协同方面,为了让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和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各涉农高校聚焦课程设置,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课程的开发力度,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能力。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聚焦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防灾减灾,以大气科学学科为引领,以农业气象为特色,增设智慧农业专业,积极构建农业与气象、信息、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江南大学面向食品类专业实施“新农科+健康”人才交叉培养,全力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涉农本科专业,培养能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和新时代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一流人才。
校地合作是提升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实效的重要途径。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我省涉农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开展科研项目等,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
以扬州大学为例,作为我国最早创立的农科院系之一,该校在2010年便开始探索“订单式”农业人才培养,先后开设“张家港班”“常熟班”等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定向班,按照“优生优先、双向选择、全员分配”的方式,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今年4月,该校又与昆山签订了“定向培养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内,定向培养200名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为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人才活力。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勇担强农兴农新使命
“多亏了南林大的专家,我家的竹笋产量增长了3倍,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2023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林下经济研究院落户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这是该校以科技助力黔北山区竹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一大举措。多年来,南林大专家组成“农技拜年专家团”,手把手指导种植大户育苗、留笋、砍竹,并鼓励当地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打造竹笋产业链,推动科技成果与绿色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科技帮扶模式。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近年来,我省涉农高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关键环节,持续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力,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关键领域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耕深稳定在22厘米左右、地表平整度小于2厘米、碎土率高达90%……今年7月,由江苏大学牵头研发的新型国产重型圆盘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验成功。“这款圆盘耙的材料强度比较高,整体实现了轻质化,摆脱了此类产品依赖进口的困境。”项目负责人、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顺说。近年来,该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打破院系和学科壁垒,已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团队17个,承担粮油作物高效收获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收获机智能检测及控制系统开发等国家重大项目,有效加快了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的研发速度。
涉农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桥头堡与主阵地。为了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我省各涉农高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深化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产出了一批一流科技成果。
江南大学依托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深入挖掘以植物、昆虫、海洋生物等为代表的新食物资源,降低部分食物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扬州大学“水稻丰产优质高效协同栽培技术”入选 2023 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现代农业领域),对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聚焦菊花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及成果示范推广,目前已突破抗性和花色、花型、株型等性状的综合改良,获授权国家植物新品种权89个,为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涉农高校在新时代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涉农高校再建新业、再立新功指明了前进方向。下一步,江苏涉农高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培育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江苏教育报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点击词条回顾系列内容↓)
【答卷】
牵线搭桥通四方 产学研用做文章
生动描绘全面育人“新图景”
打好体教融合“组合拳” 构筑全员参与“新常态”
【实践】
南京:答好“公平普惠”“优质均衡”时代命题
无锡:“三堂”构建教师发展新格局
常州:以“双创”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笔谈】
南京:省会担当 教育先行 奋力推进南京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