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以高效节水种植和清洁环保养殖基地为实践育人新场域,拓展育人空间,构建“领域—课程—主题活动”体系,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
近日,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名单公布,江苏共10个案例入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江苏教育发布”开设专栏,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全方位展示各地各校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创新经验。今天,来看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立足区域特色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入选“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基层发展活力”类别案例)——
立足区域特色
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
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
1
丰富产业,打造实践育人新场域
为了农村特殊教育发展,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于2001年开始筹建基地,2017年完成异地新建,规模达1075亩。基地围绕乡村发展总体要求,突出现代农业和基地服务特色,助力残疾学生发展。
一是建设高效节水种植和清洁环保养殖基地,实现生态循环,优化育人资源环境。二是拓展育人空间,构建“领域—课程—主题活动”体系,涵盖耕读研学、农事体验等6大领域、50多门课程、100多项活动,成为南京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基地,接待学生30多万人次。普特学生通过广泛交往,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老师带领学生在小菜园开展种植实践活动
2
夯实学业,打造实践育人新优势
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针对社会实践“走过场”“大锅饭”问题,发挥15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坚持新农人实践培养一体化和个性化。一是课程化建构全学段实践育人内容体系,围绕生涯启蒙、规划、实践体验和技能培训,打造学科实践课程集群和主题实践课程集群,如《四季生长》《乐农强能》等课程,每个班级在基地有专属种植、养殖区块,开展实践教学。二是常态化实施跨年级实践育人机制,利用智能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满足不同类型残疾学生需求,实现跨学校、跨学段、跨班级的社会实践预约和管理。
3
促进就业,打造实践育人新格局
基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从农副产品加工到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经营模式;同时拓宽服务链,以牡丹园为依托举办牡丹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为学校设置中职专业(如作物生产技术、淡水养殖、园林技术、直播电商等)提供了依据,也为残疾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学校通过对接乡村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提供生产管理和接待服务岗位,促进学业、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残疾学生毕业后可与农业企业签约、售卖农副产品或直接在基地就业。
4
构建机制,打造实践育人新动能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实践育人,推动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取得显著成效。学校通过联席会议机制,整合多部门资源,构建工作推进和共建共享机制,为残疾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支持。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实践育人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培养残疾学生成为新农人,近10年中职毕业生121人,其中自主创业6人,按比例就业28人,基地就业32人,辅助性就业44人。二是发展现代特色种养业,为就业残疾人办理医疗、养老等保险,解决后顾之忧,职工收入年增长超10%。
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实践育人模式已在全国推广,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农村特校教育教学改革一面旗帜。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建设特殊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中心和创业就业支持中心,推动特殊教育实践育人迈向更高水平。
来源:基教处,南京市教育局
编辑:王筱
审核:范文 许南欣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