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学院”改“大学”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教育部明确表态,高校定位不清,热衷更名、升格、增设学科专业,导致办学特色弱化,同质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同时明确,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十三五”时期,继续坚持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合并;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基本政策,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 此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为啥教育部要严审“学院”更名“大学”,首先我们要了解“学院”为啥要改名。 据相关规定,“学院”升格“大学”,必须满足“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在文科、政法、财经、教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但很多学院其实无法满足这些条件。 学校改名的情况无非以下两种: 一是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名号从市到省,从省到华东、华中、华南; 二是高校层次不断升级,名号从“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名号也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 我们查看近些年来改过名字的高校就可以知道,很多学校是因为后者。 归结其改名原因,主要有两点: 有些高校所更校名极具迷惑性,比如原来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升格“包装”之后,可能摇身变为“**大学”,考生如不仔细研究学校“家底”,恐怕很难发现。 叫“大学”就会比“”学院"好吗?有学者认为,学校规模变大,更容易丢掉办学特色。 在追逐更名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为达到更名条件,增设学科、专业。这也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譬如办学者往往忽视增设的学科、专业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办出高质量等。 “学院”也未必水平低,这些“学院”较“大学”特色明显,同时也是行业一流,比方说“外交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 教育部文件确定,“十三五”时期,要坚持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严肃性,严肃高等学校设置工作,包括高等学校的设立、分立、合并和变更等相关事项,均须严格按照规划有序实施,未纳入设置规划的高等学校原则上不予受理。 文件还规定,各地要根据存量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因素,逐校核定办学规模。 引导高等学校逐步削减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监管力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动态调整机制。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