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若干措施》,根据青岛市改革实践,率先建立以贡献度评价为参照的政府投入支持机制和经费保障激励制度,推出更加关注学生非认知能力评价等。
关注人才引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
青岛以贡献度评价改革引导高校服务地方
本报讯(记者刘淼)日前,青岛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若干措施》,根据青岛市改革实践,率先建立以贡献度评价为参照的政府投入支持机制和经费保障激励制度,推出更加关注学生非认知能力评价等。
据了解,青岛创新推出了高校以贡献度评价为引擎推动高校服务地方的模式,率先建立以贡献度评价为参照的政府投入支持机制和经费保障激励制度,将高校教育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有效破解了青岛作为地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受限的难题。
按照新的改革政策,青岛高校分为在青“双一流”高校、在青省属公办普通高校、在青民办本科高校和在青高职院校四个办学类型和层次,分A、B、C、D四档,从人才引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对高校贡献度进行评价,对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分别提出了创建10个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10个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0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的任务要求,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和引导性。通过对贡献度评价数据持续跟踪分析,适时调整评价指标及权重,动态引导高校调整工作方向,促进在青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更好地贴近城市发展脉搏。
据介绍,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评价的精准度,也使高校自我评估的同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学校能够及时响应市场与社会的变迁,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记者还了解到,新的改革政策在深化学生评价改革方面,更加关注学生非认知能力评价。青岛提出探索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评价机制,建立贯通中小学全过程成长档案,改革德育评价方式,多维度、多渠道收集学生日常表现情况;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优化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艺术素养监测提升机制和心理健康筛查干预机制,将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清单制度,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完善学业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小初高一体化学业监测体系,积极推进学生发展增值评价。探索开展中小学生科学创新素养监测,将科学类课程开设情况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一体推进科学教育类学校课程、课后服务项目和课外实践活动,构建全方位科学教育格局。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