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国人遇上中国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他乡遇知己”。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外籍师生欢聚一堂,做汉服、粘毛球画、吃饺子……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体验首个“非遗年”。
当外国人遇上中国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他乡遇知己”。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外籍师生欢聚一堂,做汉服、粘毛球画、吃饺子……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体验首个“非遗年”。
“春秋战国时期服装上的变化是‘深衣’的出现。”现场,台上授课教师正对汉服的历史变迁讲得起劲,台下的留学生们听得入迷。“那‘深衣’是什么?”有留学生好奇发问。老师回答:深衣,就是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和裳连属起来“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战国时期的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其衣有单衣、袍、裘之分。
听完老师的讲述,留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准备打开制作材料包,开始亲手制作一件汉服。打开材料包,面对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布料,惊叹颜色华美之余,竟有些傻眼,这布料该从何处开剪?“先动手裁剪大块,将裙子对折后剪开中间的圆,接着开始制作上衣……”来自苏丹共和国的雅森很快掌握了制作技巧,只见他在裁剪好所需要的布料后,将布料穿在人形衣架上,并粘贴固定起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在中国生活了6年,已经成为一名“资深汉服爱好者”,但这还是第一次尝试制作汉服,“很奇妙的体验,拿出布料的时候我完全想象不到能做成什么样子,看到成品的时候非常惊艳,就像走进了中国古代的真实生活场景。”
来自苏里南共和国的留学生崔妮很期待在中国过春节,“最近走在大街小巷,满眼的红色,红彤彤的春联、灯笼、服饰,大家告诉我,红色是中国年特有的颜色,于是我今天也穿了件红色的衣服。”她指着身上的这件红毛衣,笑得格外灿烂。对于她来说,制作汉服的过程很享受,“今年,我打算穿着汉服,去秦淮灯会逛一逛,感受‘梦中金陵’的魅力。”
除了制作汉服,留学生们还体验了用毛球画为春节增福添彩。一颗颗毛球,拼贴出“福”“春”等字样。来自中非共和国的留学生高山会说三国语言,其中包括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已经在中国留学了8年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春节的记忆,他马上打开了话匣子,“写春联、包饺子、猜灯谜,中国年热闹喜庆,我们也过得有滋有味。”
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童敏介绍,现场来自巴基斯坦、埃及、中非等8个国家近20名外籍师生共同体验非遗中国年,“我们希望留学生们在体验非遗过程中,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浓浓年味,过一个吉祥如意的中国年。”
通讯员 赵广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王赟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本文内容搜集或转自各大网络平台,并已注明来源、出处,如果转载侵犯您的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声明:江苏教育黄页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4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教育信息综合发布查询平台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125 苏ICP备14051488号-3技术支持:南京博盛蓝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百度统计